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茅河布衣

    普通的草繩肯定不用,很容易被磨斷,帛在當時成本太高,也不耐用,用動物的皮進行加工,也就是“韋”,孔子讀易,韋編三絕。

    《説文解字》:韋,相背也。從舛囗聲。獸皮之韋,可以束枉戾相韋背,故藉以為皮韋。凡韋之屬皆從韋。,古文韋字。

    白話版《說文解字》:韋,相違背。字形採用“舛”作邊旁,採用“囗”作聲旁。獸皮製成的熟皮,可用來綁束矯正彎曲的東西,所以被借用為表示“皮革”

    的“韋”字。所有與韋相關的字,都採用“韋”作邊旁。,這是古文寫法的“韋”字。

    韋 wéi

    〈動〉

    (形聲。從舛( chuǎn),舛像兩腳相對形。意為違背。囗聲。韋是違的初字。本義:違背) 同本義 [disobey;violate]

    韋,相背也。……經傳多以違為之。——《說文》

    五音六律,依韋響昭。——《漢書·禮樂志》

    ◎ 韋

    韋 wéi

    〈名>

    (1) 熟皮,去毛熟治的皮革 [leather]

    獸皮之韋可以束枉。戾相違背,故藉以為皮韋。按,熟曰韋,生曰革。——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

    韋,柔皮也。——《字林》

    凡兵事韋弁服。——《周禮·司服》

    韋藩木楗以過於朝。——《國語·晉語》。注:“韋藩,韋蔽前後。”

    乘韋先牛十二。——《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2) 又如:韋弁(古冠名。皮帽);韋柔(性格軟弱);韋帶(以韋皮為帶,無飾,古代未仕者之服飾);韋裳(熟皮製的衣裳)

    (3) 皮繩 [leather rope]

    無待韋弦。——《王文憲集序》。注:“韋,皮繩也。”

    (4) 又如:韋布(韋帶布衣;借指普通百姓);韋弦(皮繩和弓弦。前者柔韌,後者堅直,比喻緩急。也比喻箴規,矯治);韋編(古代用竹簡寫書,然後用韋皮編聯起來,稱為韋編。後世用為一般古籍的代稱)

    (5) 計算圓周的量詞。通“圍” [circle]

    是日大風,拔甘泉畤中大木十韋以上。——《漢書·成帝紀》

    透過上述解釋,可以想象出編竹簡的方式,把竹板打眼,穿上皮繩,一段皮繩用完了,打上結,就是一篇,一卷。先秦典籍單篇流行,就是因為竹簡編排的原因,也是古籍容易散佚的原因之一。

  • 2 # 佛飾界

    木簡,也有竹簡,由甲骨文演變而來,戰國時興起,直至造紙術誕生。

    狹長為簡,寬厚為牘。作用不同,長短要求也不相同。頒佈發令昭令的最長,“書籍”略短。信件為一尺,所以唐宋詩歌中常稱書信為“尺牘”。

    穿制木簡一般使用皮條或棉麻繩。官家制作多用皮繩,民間則多用棉麻繩。其中皮繩最佳,但由於古代皮革技術的限制,夏天易腐、冬天易脆。而麻繩最次,易斷。

    木簡和竹簡,是中國古人傳播資訊的載體,是智慧的結晶,雖然早就被時代淘汰,但其在歷史發展中發揮的作用卻是不可磨滅的。

  • 3 # 暢談文化

    竹簡也稱竹書,是秦漢以前的一種書寫材料,在山東,湖北,湖南都有發現,牘比簡寬厚,竹製稱竹牘,木製稱木牘。均用毛筆墨書。冊的長度,如寫詔書律令的長三尺(約67.5cm),抄寫經書的長二尺四寸(約56cm),民間寫書信的長一尺(約23cm),因此人們又稱信為“尺牘”。竹簡也叫“牘”,適合大眾化閱讀,打破了只有上層社會才可以識字的壟斷現象。對促進文化的傳播氣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紙出現以前,人們為了學習文化知識,就選擇了竹子為書寫材料,但是,並不是直接在竹子上寫字,還要經過加工,現在我們經常使用的詞語,像“著於竹帛”、“罄竹難書”、“汗青”等,都與竹書有關。其中“汗青”一詞,也是出於秦代。竹簡表面很光滑,不易寫字,而且容易被蟲蛀,所以人們就把新鮮溼潤的青竹片放到火上烤一烤,這就是“殺青”或者“汗青”,“汗”,就是烤青竹時,青竹上冒出的水珠,像人出的汗一樣。還需要在竹生上打孔,最後用繩子穿起來。

    穿竹簡用的繩子,一般用熟的牛皮繩,因為人們看書要翻動,牛皮繩比較耐磨,但是也有用絲線和植物的纖維穿竹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適合15個月大的孩子玩的玩具和遊戲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