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尖銳時評

    教師是一個強調長時間默默奉獻,給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的職業。而那些靠短時間表演作秀取得的成績只是表面的,一般來說她們都教學實績都是倒數的。但是她們獲取的報酬確實是巨大的,名利雙收職稱高很多。中國的教育強調某某新理念,作為一個職業人,誰都知道,中國的人才不是靠某某人一節課給教出來的。可以強調新理念,也可以做出嘗試,但是一味地去肯定一個微不足道的人,反而忽視了默默無聞的大部分教師群體,這就是目前中國教育的現狀。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可是還是有很多人很多磚家樂此不疲!悲哀的中國教育......

  • 2 # 非著名語文教師王振寧

    用競賽成績來評價所有教師的教學水平完全不合理,用競賽成績來評價個別教師的教學水平不僅很合理,而且很先進。

    先來解釋為什麼需要有帶競賽的老師。

    眾所周知,新高考改革後,考大學不再只有考高分這一條路,而是分成了綜合評價錄取、自主招生、普通高考錄取三條路。但是想要考名校必須走自主招生或者綜合素質評價。而想走名校自招只有一條路:全科成績優秀+省市級競賽獲獎。2018年,上海一共有九所本地院校有自主招生資格。這九所院校中有八所院校公佈的報考條件中有省級及以上競賽獲獎的要求。其中絕大多數都是理科競賽和科技類比賽。認可文科類競賽獲獎的學校只有上海財經大學和東華大學。

    如果你沒有競賽獲獎報不上自招,那麼就要儘量報綜評,因為綜評錄取的人數已經接近當年計劃招生數的90%。以上海為例,從2015年期,自招名額被限制在當年計劃招生數的5%,於是名校紛紛採取綜合評價錄取的招生方案。以復旦大學為例,在上海90%的生源都透過綜合評價錄取,總分1000分(筆試600分+面試300分+合格考100分)。由於能透過材料稽核的人百分百透過合格考,所以合格考成績根本沒用,綜評總分只受筆試+面試影響。報綜評的條件比較寬,但也要依然要求提供競賽獲獎,或者提供能證明自己有特長的材料。沒有獲獎也可能報上,但最後能否被預錄取就很難說了。不排除有個別人履歷比較薄弱,但面試表現好打動了面試官,但肯定還是有競賽獲獎的人更有優勢。

    高考的新形勢必然迫使有實力的高中開始轉型。因為競賽獲獎這事兒,你不可能指望學生自己天賦異稟,或者家長傾力投入,學校也要提供資源和平臺。

    以前多招中考成績好的,現在要多招初中就得過獎的、得獎多的。

    以前死命地抓考試成績,現在不僅要抓考試成績,還要多組織學生參加比賽,指導學生獲獎。

    學校的辦學思路要轉型,教師隊伍的人才結構也必然隨之發生改變。能下死功夫讓學生提分的老師要不要?依然要。能指導學生在競賽中得獎的老師要不要?也必須要!

    但能讓學生提分的老師和能讓學生獲獎的老師哪一種更稀缺呢?顯然是後者。因此能指導學生獲獎的老師理應得到和高考金牌教師一樣的榮譽和待遇。

    今後很多有實力的高中的師資結構可能會變成由專攻考學的教師+專攻競賽的教師的全新結構。教師根據自己的長處、興趣和志向選擇一條職業發展道路,將自己往那個方向培養。

    同時,隨著學校辦學思路和師資結構的轉變,對教師業績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方式也必然要發生變化。以往根據學生成績來評價教師水平,今後要用多種評價標準來分類評價。能讓學生提分的老師是優秀教師,能指導學生獲獎的老師也是優秀教師。

    但是,如果某個學校要求一名教師既能讓學生提分,又能指導學生獲獎,這個學校的領導的腦袋很可能被驢踢過。

  • 3 # 不拿情商說事

    競賽有利於發現特長生,有利於促進競爭意識。在學生之間搞競賽是好事。

    既然競賽合理,那麼參與指導的教師就合理,指導的學生出成績,指導競賽的教師就該肯定。

    關鍵是如何肯定。帶數學的,只能說他的數學競賽水平好,不能擴大。擴大的就錯了。時下,一說誰是大師,都以為大師無所不能,一聽擅長作畫的真大師不會做飯,或娶個小公主,大家又改口說人家是偽大師,這不是鬧著玩嗎?這些社會現象多少也受盲目評價體系的影響造成的,應該重視!

    因此,以單項成績評價單項能力是合理的。而以單項成績評價其他能力就是不合理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開一個相機專賣店,最起碼的備貨大概要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