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尤凡vip

    兩代人如何相處,是社會學的基本問題之一,人在成長、學習、工作、生活的各個不同場景,只要有年齡差異的對碰,都會面臨此問題。

    職場是社會場景之一,有特殊性,也有諸多共性。

    先說共性:

    1.兩代人的成長環境差異越來越大。在代級差不變的情況下(過去一代人大概按20年算,實際上隨著現在結婚年齡的不斷推後,代級差可能在25-30之間),時代發展的速度加快,客觀上拉大了兩代人的差異。這個差異包括:經濟條件、文化氛圍、生活工具、價值觀念、群體模式等等。我們就拿生活工具之通訊工具手機而言,20年的差異是翻天覆地的。

    2.兩代人的成就方式越來越不確定。人的曾多,產業的不斷細分,人的職業選擇越來越豐富。在發展中社會,社會分工永遠是不斷精細,催生新工作方式、新生活觀念的必定是年青人。比如網紅,是過去沒有的,上一代不可想象能有這麼一種工作方式。

    3.還有社會的開放性,導致知識獲取的門檻不斷降低,技術的迭代不斷增速;真實的交流絕對時間減少,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慢慢被物(資訊、機器)佔用或替代等等。過去要看書最好去圖書館,如今一個閱讀器搞定。過去交友聊天多發生在電影院、小公園,如今一個APP搞定,還有虛擬人已經出現,人的情感需求,可以不經過真實的人得以實現和滿足。社會發展催化的結果,這裡不再一一說明。

    再說特殊性:

    1.物質匱乏與物質豐富的差異。60-80年代過來的人,在吃穿住行方面的窘境記憶深刻,而90年代的後生絕大多數已經脫離溫飽層面的焦慮,他們的焦慮更多是在新的物質追求和知識學習與適應上。比如新手機、新版本遊戲,文化考試好職業技能的深度不斷強化等等。

    2.社會格局分明與價值觀念急劇動盪的差異。60-80年代人的心裡,還或多或少殘留過去社會搭建好的價值觀念體系,這些東西都是幾千年古代文明的精華沉澱,有健全可行的匯入體系,有基本的驗證適用場景。而這些對於大多數90後已經不復存在。現在的學校教育方式已經發生巨大變化,家庭教育更是受到深刻衝擊。學校是在國家教育管理部門的主導下不斷“實驗”,家庭只能是在自主模式下不斷“摸索”。在這個還未定型或者是說定型中的社會環境下,註定兩代人之間的溝壑不斷加深,還有增多的趨勢。

    心理歸因是分析方法之一,當然還有更多的方法來解釋“90後”這個話題,期待更多的人特別是有科班或學術背景、底蘊的大咖能夠關注這個問題,關注社會現象,關注人,並提出有價值的解決方案。

    我的想法如下:

    1.承認差異,端平心態。90後不是怪物,我們上一代曾經經歷的,就是他們正在經歷的,只不過是場景不同,我們要有曾經期待我們的父母與老師對待孩子和學生的耐心對待他們。

    2.緊跟時代,認識認可。時代向前發展,社會永遠屬於下一代。我們要緊跟時代步伐,認識他們的特性,認可他們的選擇和差異,做好交棒。

    3.以長以慈,以師以嚴。過去舊社會,無論求學還是從業,都有“師從”之說,但凡有大成就之人,沒有一個是不經教授、不經傳承能夠獨自成才的。人們說這個時代缺少大家,其實不是,大家正在自我鑄造中,只是取得社會認可還有一個歷史淘煉的過程。

  • 2 # 皛川

    恕我直言,這要看單位性質了。

    如果單位是你個人的,相處沒什麼難的。你發薪水,他們為你工作。就這麼簡單,不服從管理就走人。工作出色的就升職加薪,給年輕人個盼頭。同時,也激發年輕人的工作積極性。

    如果單位不是你的,不好意思。到了你這個年齡,離退休也不遠了。你應當委派年輕人去直接管理年輕人。沒必要直接和年輕人打交道。

    現如今的年輕人,和過去的年輕人大不一樣。他們的思維意識,不是五十多歲的人所能夠理解的。

    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換句話說只有矛盾大小的區別,不可能徹底消除。所以,管理新生代員工,只用空洞的理論和嚴厲的規章制度,沒多大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手美妝交易套路深,我們該如何防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