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財經考證圈

    很多人對“剁手黨”的理解,還停留在4、5年前的老印象,以為剁手黨就知道“買買買”,把房間當倉庫用,亂花錢。其實,很多“剁手黨2.0”已經開始呼籲理性消費,把多買的產品放到二手交易平臺上處理,以換回部分現金,清空被化妝品塞滿的房間。

    然而,二手交易市場是一個充滿“潛規則”的市場,沒有經驗的消費者很容易就在上面翻跟斗,因為二手平臺上的美妝產品魚龍混雜,如國家明令禁止宣傳的“藥妝”“寡肽”的產品公認銷售,還有很多偽劣仿冒大牌的假貨橫行,用以次充好、以假亂真、偷樑換柱等方式坑害消費者,不明真相的消費者若不慎中招,輕則損失金錢,重則爛臉毀容,得不償失。

    消費者在二手平臺上交易到假貨,不僅維權困難,如果平臺又惡意推卸責任的話,消費者只能苦果自己吞,或者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去討回公道。

    那麼,當我們看到高階護膚品在二手平臺上以“白菜價”銷售時,究竟如何判斷真假?如果二手賣家有心坑害消費者,都有哪些常見套路?待我給大家一一破解。

    套路一:

    仿品冒充大牌或直接售假

    我們經常吐槽,化妝品是暴利產品。有好事者說,售價千元的蘭蔻小黑瓶,原材料成本只佔2%,產品研發、原料檢測、代言廣告、企業和渠道管理費用才是大頭。

    在如此暴利的誘惑下,一些不良商家自然願意冒著犯罪的風險製假售假。像淘寶京東等大型電商平臺對假貨打擊力度較大,甚至配備了專業的打假團隊,一般的售假商家自然不敢輕易進入,他們首先瞄準的,就是打假力度不足或為了引流而忽視打假的二手交易平臺。

    這些黑心賣家常用的套路是先找個理由(常用理由是懷孕、搬家、生病),然後“白菜價”拋售化妝品,當買家發現產品是假貨或仿品後,他們再反咬一口,說買家故意掉包,或乾脆把買家拉黑了事。

    防範方法:交易之前,先檢視賣家資訊,留意他們成交的資料,一般正常賣家交易量都很小,畢竟誰的錢都不是大風颳來,如果交易量過大,說明是已經倒賣很長時間了,跟孕婦人設不合,大機率是騙子。

    套路二:

    新增違法成分

    還記得曾經轟動一時的“殺雞膏”事件嗎?賣家自稱是中藥世家,賣特製祛痘秘方,患者只需堅持使用,就能快速祛痘,恢復肌膚白皙滑嫩。最後警方在接到舉報後,搗毀其加工作坊,發現所謂的“中藥祛痘秘方”,竟然是用三種獸藥、激素、抗生素混合的違禁物生產。

    二手美妝交易平臺,正是滋生這類黑心賣家的溫床。市面上很多號稱可以快速祛痘的假冒化妝品,都被檢測出抗生素,常用的有氯黴素、酮康唑和灰黃黴素。人體如果長期使用激素,會產生耐藥性、過敏肌質,讓面板變薄,或誘發依賴性皮炎,一旦停用面板會發紅髮癢脫屑,就是俗稱的爛臉。

    汞也是經常超標新增的違禁物之一,因為汞可以快速產生美白效果,但長期使用不僅會讓面板不白反黑,更容易毀容。

    防範方法:儘量不買二手平臺上銷售的“三無產品”或“中藥秘方”;不要輕易相信二手賣家的產品承諾;如果對方避實就虛不正面回答質疑,那就要小心了。

    套路三:真假混賣

    有些化妝品因為政策原因或品牌方的投訴,消費者在二手平臺搜尋時會受到限制,或不顯示搜尋結果。但這裡面還有些“門路”,例如搜尋諧音或者缺字的品牌名,照樣能搜尋到一大堆難辨真假的產品。

    他們往往會在產品頁面上貼上一些授權證書的圖片,承認自己是代理商,但因為庫存問題在二手平臺上打折清貨。

    防範方法:注意賣家詳情頁的評價,如果負面評價過多,還是建議不要輕易購買。或者打電話給平臺資訊其資質,或查詢該品牌在當地的代理商是誰,核准其代理身份後再購買。

    總的來說,目前國家相關法律法規要求二手交易平臺有稽核義務,國法大於平臺規則,如果消費者遇到不公平的情況而平臺又拒絕受理,可以聯絡當地工商部門解決。此外,《電子商務法》賦予消費者應有的合法權益,透明的機制是二手市場交易平臺的生存之本,理應完善相關評價機制,讓違法的賣家暴露在群眾雪亮的眼光之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花仙》裡唱歌最好聽的花仙精靈王是哪一位?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