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顫動的丹田

    內戰內行,外戰外行,是那個時代的所謂名臣名將的標配,令人慨嘆,甲午戰爭中的大清軍隊不外乎那些湘軍系淮軍系,將領也全部憑戰功提拔,曾文正和李少荃的這些精英們,以前對太平天國和捻軍的那種意氣風發、捨生忘死的精氣神,真正用在保家衛國的戰場上的時候,又跑哪兒去了?

  • 2 # 海鏡清

    平壤之戰是甲午戰爭中第一次大規模戰鬥,中日雙方兵力相仿,但清軍只抵抗了一天之後就棄城而逃,狂奔八百里,一直逃過鴨綠江,確實令人匪夷所思。主要原因如下:

    一、清軍情報蒐集能力極差

    整個大清帝國都沒有專門的情報蒐集機構,甚至連駐外武官這種近代國家常備諜報人員都沒有。當戰爭爆發後,清軍對日軍行動的瞭解,僅限於一些在華外華人的隻言片語,連日軍有多少兵力都搞不清楚。

    以平壤之戰為例,清軍一直以為自己面對的是3萬日軍,所以畏畏縮縮不敢主動出擊。實際上日軍只有一萬餘人,而且兵分四路,兵力分散,實際上給了清軍各個擊破的機會。無奈清軍根本不知道這些情況,自然也談不上利用,只能龜縮在工事裡等著日軍將自己包圍。

    二、清軍後勤補給能力極差

    一萬餘清軍在平壤呆了一個多月,糧食彈藥全部都是隨身所帶,後方物資堆積如山,就是送不到前線。沒有糧食,精銳不過是餓殍;沒有彈藥,武器不過是燒火棍。可以想象平壤清軍計程車氣一直在下降中。

    戰鬥打響後,雖然彈藥儲備不足,由於清軍習慣於亂放槍炮,不能精確射擊,所以第一天戰鬥打下來,清軍彈藥已經消耗了一大半,無法再支撐第二天的戰鬥。雖然清軍在本地蒐集了一些雜糧,但僅能滿足於十餘日食用。面對這種情況,清軍喪失了長期堅守的信心,於是選擇棄城而逃。

    三、統帥精神意志極差

    經過成歡之戰的失敗後,清軍統帥葉志超認識到中日兩軍存在巨大差距,因此一直對作戰抱消極態度。在作戰態度最積極的左寶貴陣亡後,面對兵少(情報誤差)、彈藥缺乏、糧食短缺等各種困難,葉志超的意志就垮掉了。他在沒有制定任何突圍計劃的情況下就直接命令連夜棄城而逃,結果遭到日軍阻擊,損失慘重。此後他更是畏敵如虎,一路上所有城市、關隘都不駐守,一直逃過了鴨綠江。實際上清軍是有節節抵抗的實力和條件的,但就這樣被輕易放棄了。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軍第一天攻城效果並不理想,糧食也只剩下一兩天(日軍補給線比清軍長的多,所以更加困難,但彈藥比較充足),但統帥野津道貫意志堅定,表示絕不撤退,一定要攻下平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阿普利亞咖啡150和本田190,怎麼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