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落日餘暉88

    一,在近代以前,德意志小國林立,普魯士算是比較大的國家。

    二,日耳曼統治西歐大陸後,又分成了兩個國家,即法蘭西和德意志。

    三,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希特勒上臺,他實行國家資本主義和軍事獨裁專制。此時,德國已經是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了。

  • 2 # 拉風車小哥

    自中世紀以來,德意志長期四分五裂,一直處於相對落後的水平。然而,至少從18、19世紀之交,德意志民族在短短的幾十年中,一躍成為歐洲的頭號強國。

    普遍的觀點認為德國的崛起一靠軍隊,二靠教育。其中,教育被視為德國強大的根本原因。

    將德國的強大歸因到教育,雖然不是很全面,但不無道理。早在18世紀末,普魯士就立法推行義務教育,開創了教育史上的一個先例。19世紀初,在普魯士進行的諸項改革中,教育改革可以說最為引人注目。威廉.洪堡從人文主義理念出發,力求為所有的公民提供全面的教育,他所創立的教育體制為德國教育的發展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此後,在各邦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教育體制不斷完善。比如在普魯士,小學的入學率在1816年就達到60%,到1864年更達到93%。到1871年時,德國的文盲率大致只有13%,而英國的文盲率為30%(1861年),法國是24%(1866年)。德國教育領先的情況略見一斑。

    洪堡等人所推行的大學改革,更是成就顯著。洪堡主持建立的柏林大學扭轉了大學發展的方向,推行教學和研究結合的原則,創立了德國式的研究型大學,同時也開啟了現代大學的先河。在洪堡大學精神的滋養下,德國大學很快進入一個輝煌的時期,培養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學術修養和專精的知識,而且富有科學研究的精神。大學教授更是以學術研究為天職,投身於教學和研究,做出了數不勝數的學術成就。

    德國的大學得到普遍的讚揚和肯定。英國曆史學家梅爾茨在20世紀20年代說:“在現代,沒有一個國家像德國那樣擁有那麼多的思想學校和學術學校,也沒有一個國家能自誇開創並進行了這麼多巨大的事業,而他們需要大量訓練有素人員的合作和集體努力”。

    可以說,在近現代歷史上,德國的學者和專家為德國帶來的榮譽和關注要遠遠超過其他群體。而所有這些成就都是德國大學的成果,德國是歐洲國家中將大學與學術聯絡最為密切的國家。大學也許是觀察德華人最好的視窗。梅爾茨認為德國大學“比任何別的東西都表徵出德國的心智,德國心智在這種機構裡得到最完美的表現”。

    德華人重視教育,但不盲目重視。在19世紀中,德國建立起了一個龐大而多樣的學校和培訓體系。特別是在20世紀後期,“雙元制”職業培訓制度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被稱為德國經濟奇蹟的“秘密武器”。所謂“雙元制”,就是把手工業中徒工的訓練與學校的理論學習結合起來,政府和企業共同培養合格技工。在培訓期間,學員按規定到企業學徒一定的天數,同時也必須到職業學校接受教育。

    清末李善蘭曾對德國的教育有一個概括,說德國的教育體制的特點為無地無學,無時非學,無人不學”,此說甚為精當。直到今天,這三條應當仍然有效。“無地無學”是說教育的普及程度,“無時非學”是說不同的行業和職業都有專門的教育和訓練,“無人不學”則是說人人都有學習的機會,都有學習適合自己需要的學習機會。這種多軌、多型別的教育制度,雖然不一定符合民主的原則,但從效果和功能上看,這一體制為不同的人以及不同的行業領域培養了特殊的人才,這倒是體現了人盡其才的思想。

    從反面看,當教育不受到重視或受到破壞的時候,國家的實力就會減弱,強國可以變弱。在納粹統治時期,教育和科學事業受到極大的破壞,特別是大批猶太學人被迫離開大學、離開德國,德國的教育和學術事業因而受到空前的重創,從19世紀以來所積累的學術基礎面臨瓦解。經過這次浩劫,德國作為學術中心的時期也就一去不復返了。這段慘痛的歷史為教育強國提供了一個反面的例證。

    縱觀近代德國的發展過程,我們有理由把德國看作一個教育興國或教育強國的範例。19世紀德國史學大師蒙森曾把大學、軍隊和關稅同時並列,認為這三者是德國崛起的核心因素。他能夠把大學列在首位,想必不會反對教育強國、學術強國的說法。(作者系北京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沙漠駱駝的駝峰是用來儲存什麼的?有什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