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的迴圈
-
2 # 雲談青史
會同館在明代屬於首都地區,專門接待四夷朝貢使節的館舍機構。
《明會典 兵部二十八 驛傳一 會同館》記載:國初改南京公館為會同館,永樂初設會同館於北京,三年(指永樂三年)並烏蠻驛入本館。正統六年,定為南、北二館,北館六所、南館三所,設大使一員、副使二員,內以副使一員,分管南館。弘治中,照舊添設禮部主客司主事一員,專一提督。
北京的會同館有兩處,分為南北兩館。
北館在澄清坊(今金魚衚衕)大街東,凡各王府公差人員,及遼東建州、毛憐、海西等衛女直,朵顏三衛達子,吐魯番,撒馬爾罕,哈密,赤斤、罕東等衛回回,西番法王,洮岷等處,雲貴、四川、湖廣土官番人等,俱於北館安頓。也就是說北館主要安置進京朝貢的國內臣屬。
南館在東江米巷玉河橋西街北,迤北瓦剌、北韓、日本、安南等國進貢陪臣人等,俱於南館安頓。
弘治以前,會同館由兵部掌管,其大使及副使為兵部屬職,大使正九品,副使從九品,職銜很低。
之所以由兵部掌會同館,是因會同館本身就是明代驛傳系統內的最大機構,而兵部下屬有車駕清吏司,專掌“滷薄、儀仗、禁衛、驛傳、廄牧之事”,凡郵傳在京師曰會同館,在外曰驛、遞運所。兵部車駕主事下有會同館大使一人,副使兩人。
到了弘治時期,隨著四方朝貢的人數不斷增多,為了加強管理,朝廷便增設主客司主事一員專門在會同館提督事務,而主客司為禮部下屬,主事為正六品,比兵部的職銜要高得多。
因為禮部的參與,會同館同時從屬於兵部、禮部,職能上難免發生衝突。
為此嘉靖十年時,皇帝專門下詔明確,會同館具屬提督官管理,兵部該司不許侵擾干預,其大使等官及別衙門,敢有佔用伕役,及脫逃負欠情弊,都聽提督官查究。
所以嘉靖後,兵部的會同館大使基本上告別了對會同館的管理,禮部官員成了接待外賓使者的唯一負責人。
-
3 # 小史館裡的故事
《明史·職官志一》:﹝兵部﹞所轄,會同館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二人,從九品。
會同館雖然不是行政衙門,也不是一種很重要的建築型別,但卻是皇都機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發展對外關係的功能。會同館是專門接待外地或外邦來京公幹人員居住的館舍。據《日下舊聞考》載:“兵部公署,國朝因明舊址建,大門向西,門內為會同館”。北京官署仿自南京,南京的會同館衙署也設在兵部衙署之中。
-
4 # 文史劉磚家
負責接待外國來朝見的使團,相當於今天的外交部部長,官居九品。
會同館是元 、 明 、 清 三朝接待藩屬貢使的機構。《元史·百官志一》:
“會同館,秩從四品。掌接伴引見諸番蠻夷峒官之來朝貢者。 至元 十三年始置。二十五年罷之。二十九年復置。 元貞 元年以禮部尚書領館事,遂為定製。”中國古代都城都設有朝廷接待四方賓客的機構。會同館在遼代已經開始作為客館出現,這是其最初的設定。
金代時成為專門招待西夏等國使節的中央客館,專門接待進京的朝貢使團,由禮部尚書兼領會同館事,隸屬於禮部。明代時期隸屬於兵部。《明史·職官志一》:
﹝兵部﹞所轄,會同館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二人,從九品。會同館有兩種職能:一是起郵驛傳遞書信的作用。古代為適應政令下達和軍情傳達,官府設郵驛,也稱郵傳。那時的郵驛,在送信的大道上,每隔一定距離設有一個驛站,驛站中備有馬匹,在送信過程中可以在站裡換馬換人,使官府的公文、信件能夠一站接一站,不停地傳遞下去。二是起著國家級的高階招待所的作用。這裡可以供外國使節和王府公差及高階官員食宿。有時還由政府在這裡舉行國宴,招待來自鄰國的進貢人員。
《大明會典·兵部·驛傳》規定,“自京師達於四方設有驛傳,在京曰會同館,在外曰水馬驛並遞送所。”可見會同館實際上就是驛站與遞運所的結合,是整個郵驛和運送樞紐的最高指揮機構。
所以,明代會同館大使主管會同館的工作,為正九品官職。
回覆列表
在明朝,禮部會同館大使,這個職位明朝禮部沒有這個職位 會同使館最開始設置於元朝隸屬禮部,用於接待少數民族首領和外國使者,明朝改屬兵部,為入流,無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