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石子裡面有水

    盧照鄰是唐初四傑之一,幽州范陽人也就是現在的河北涿州,是拜過名師的,而且出生望族,博學能文,從小就聰明啊,最高做的都蔚這個官,相當於現代的校級軍官吧。但因為從小就病,所以沒有當太久就辭官不做。他得的病就是風疾。

    這個風疾,古代醫術上說是風痺或者是半身不遂等症狀,也有可能是麻風病,但我認為可能就是小兒麻痺症啊,因為盧照鄰這個病從小就有,他曾經請教過名醫孫思邈,老孫的意思大概就是天生的,經過孫醫生的精心調養,也沒有太大的改善,後來她這個病越來越厲害,難受哇!後來他沒辦法,就進入太白山你尋醫問藥,可能是不知道吃了什麼丹藥,結果雙腳萎縮,一隻手也殘廢了。

    這樣痛苦的情況下,他買了十幾畝地,準備終老鄉間。後來實在忍不住痛苦,最後頭穎水而死,看來盧照鄰的死與風疾之症確實有關,但直接死因是投河自盡。留下了千古名句,“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

  • 2 # 萬卷縱橫眼欲枯

    寂寂寥寥揚子居,年年歲歲一床書

    ——初唐四傑之盧照鄰

    盧照鄰,字升之,號幽憂子,幽州范陽人,初唐四傑之一。

    盧照鄰出身於高門望族,小時候師從曹憲、王義方學習詩書和經史,史書中說他從小就“博學善屬文”。

    據張鷟《朝野僉載》記載,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盧照鄰擔任了鄧王李元裕府的典籤。李元裕對他非常器重,曾經對人說:“此吾之相如也。”把盧照鄰比作了西漢文學大家司馬相如。李元裕是唐高祖李淵的第十七子,是當時皇帝李治的叔父,家中藏書特別多,盧照鄰得以博覽群書。

    到了唐高宗龍朔三年(663年),盧照鄰被朝廷任命為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這是一個很小的官職,盧照鄰並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負。到了總章二年(669年),盧照鄰連這個小官的位置也沒能保住,不知道是出於什麼原因,朝廷免去了他的職位,歷史上只說他“考秩滿去官”。

    離開蜀地後,盧照鄰寓居洛陽。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他一度被抓進了監獄,幸虧在朋友的救助之下得以免禍。

    盧照鄰後來得了風疾,住在長安附近的太白山。他開始信奉道家的服藥養生之術,卻因為吃丹藥中了毒,弄得手足殘廢。他後來遷居到少室山中的東龍門山,最後又遷居到陽翟的具茨山下。他在這裡買了幾十畝田地,鑿通了潁水,讓它環繞著住宅。他還事先給自己挖好了墳墓,沒事幹的時候就躺在裡面。

    政治上的坎坷失意使他一直心情鬱悶,《新唐書》裡說他:“自以當高宗時尚吏,己獨儒;武后尚法,己獨黃老;後封嵩山,屢聘賢士,己已廢。著《五悲文》以自明。”

    後來他的病越來越嚴重,雙腳萎縮,一隻手也殘廢了。最終無法忍受疾病的痛苦,和親屬道別後,盧照鄰投潁水自殺。盧照鄰投江自盡的同一年,他的師父孫思邈逝世,於是也有人認為,盧照鄰是為了追隨他的師傅而去的。

    盧照鄰的一生悽慘而又平淡,但他的詩歌卻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擅長七言歌行,他的詩詞采富豔,境界開闊。他的代表作《長安古意》中有“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兩句,是千古名句。這首長詩的最後四句是:

    寂寂寥寥揚子居,年年歲歲一床書。

    獨有南山桂花發,飛來飛去襲人裾。

    這幾句用窮愁著書的揚雄來比喻自己,和詩歌前面所寫的長安豪華人物對照:前面長安市上,熱熱鬧鬧;而這終南山內,“寂寂寥寥”。前面是任情縱慾、倚仗權勢,這裡是清心寡慾、不慕榮利。而前者聲名俱滅,後者卻以文章流芳百世。這個結尾不但在迥然不同的生活情趣中寄寓著對驕奢庸俗生活的批判,而且表達了像作者這樣不遇於時者的憤慨寂寥和自我寬解。

    盧照鄰還有一首詩也寫得非常不錯,題目叫《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這首詩是盧照鄰在益州新都任職期間所作。時任沛王府修撰的王勃,因寫《檄英王雞》一文觸怒高宗,被趕出沛王府,在這年六月遠遊到了西蜀。盧照鄰從益州來到梓州和王勃相會。九月九日重陽節,在蜀地任官的邵大震與王勃、盧照鄰同遊玄武山,三人詩歌酬唱,這首詩即是盧照鄰當時所作。詩裡寫了在旅途中度過重陽節時登高遠望的所見所感,抒發了濃濃的思歸情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坤輿萬國全圖》說明了什麼?利瑪竇有多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