冊頁中國書畫裝裱體式之一。又稱冊葉,葉冊。由一張張對摺的硬紙板組成,可以左右或上下翻閱。冊頁有三種樣式,一種是橫式畫心,裱成上下翻閱的,稱為“推篷式”;一種是豎式畫心,裱成左右翻折的,稱為“蝴蝶式”;另一種裱成通折連成一體的,稱為“經摺式”(經摺式),較小的豎條稱為“摺子”;也有的裱成單片,稱為“散裝”。一般冊頁均取偶數,少則四開、八開,多則十二、十六、二十四開等,頁數再多可分為兩冊,每本冊頁的前後各加素白副頁(又稱護頁)兩開或四開。一般都外鑲邊框,上下加檀木、楠木或宋錦裱裝的硬殼板面做為封面和封底,收疊時成一部書狀。這樣無論是欣賞、攜帶,還是保藏都比較方便。一、源流起源於唐代,是為解決長卷翻看不便和散頁保藏不便,受書籍裝幀影響而產生的一種書畫裝裱形式。在唐以前,書籍、字畫多數是卷軸,卷軸式書籍不便閱讀,如果要讀一卷書的最後一個章節的話,必先展舒到最後方可,費時費力。為了方便閱讀,唐人便把橫捲款式的書籍摺疊起來,像摺扇一樣,前後再糊以較厚的紙作封面,起牢固作用。因唐代的書籍多為經書,故稱為“經摺式”冊頁。印刷術的發明又促進了這一款式的發展,後來又出現了“包背裝”與“蝴蝶裝”,一直延用至今。自唐時,即有人把長幅畫卷切割、裝裱成單幅葉子,又因葉子久翻易亂不便儲存,進而裝潢成冊,人稱為“頁冊”。自唐宋以來,各代的書畫集藏者,將一些零散的單件式手札、團扇、摺扇類書畫小品,分門別類地集中改裝成冊頁。現存的明清以前的原裝冊頁,除了少數敦煌實物以外幾乎未見。而明清以前的不少小幅書畫原作,因明清人集裝成冊後,才使其得以留存至今。可見冊頁對於小幅書畫原作的收藏保護之價值。到了明朝,冊頁開始成為時尚,故明清時的成本冊頁,多是預先裝裱製作成冊,後作書畫。二、類別與制式冊頁的分類方法有兩種,即樣式和制式的分類。從樣式上說,冊頁大體分為兩類。一類為摺疊式,另一類是活頁式。摺疊式冊頁上下表層裝有硬殼封面,與此相連的頁心為前後重複開合的相連疊體,其前後兩面皆可有畫;活頁式冊頁較為簡單,一般將單幅作品裱成單頁,並以盒裝。從制式上說,可分為整合冊頁和空白冊頁兩類。整合冊頁是先有頁心書畫,後經裝裱而成的冊頁;而空白冊頁則是先預製成的冊頁。從歷史沿革可以推斷,整合冊頁應是起源,且一直佔據歷史上的主流;而從當代的發展看,空白冊頁制式大有成為主流的趨勢。冊頁的畫幅較小,直長者像小軸,橫長者像小卷,也有許多近於正方形、正圓、橢圓、葫蘆腰,以及拆下來的各種形狀的扇面等集裝成冊。三、應用冊頁的內容豐富多樣,無所不包。有整本成套的繪畫或書法冊,也有書畫對半的,其中有山水冊、人物冊、花鳥冊、雜畫冊,也有紅樓夢人物冊、梅蘭竹菊冊,更有碑帖、公文、奏摺等等不一而足。到了當代,西學東漸,中國畫受西洋素描寫生影響,冊頁又成為一些國畫家便攜的寫生本,可稱之古為今用。現在的許多場合,又用做簽名簿等。 四。裝裱; 冊頁不需進行接鑲,將畫心擺(定位)。挖(裁切)即可。五鑲式則可直接鑲上。 蝴蝶裝、推篷裝、經摺裝以及轉邊冊頁,其擺、挖的做法是相同的。具體步驟是:將畫心按要求擺放在嵌料上,定位之後,在畫心背面四角抹少許稠漿與嵌料相粘,隨之壓放一旁候幹。挖裁的方法同立軸一樣(只是立軸單挖,而冊頁是畫心與嵌料一同挖),不贅述。為了避免發生差錯,可依前後順序在畫心與嵌料上進行編號。 四扇、摺扇等異形畫心的挖裁,有以下幾種方法。 1)熟練者可直接握刀挖裁;它要求操作者眼力要準,手力要穩。 2)以硬紙折成局條寬度作“樣子”,並將其粘於裁刀內側,行刀時,“樣子” 對準畫心邊口,即可達到滿意的效果。 3)先修剪好畫心(稱“修扇面”),並將其用稠漿粘合於嵌料上作“樣模”,再依其邊沿挖裁。 4)先修剪好畫心,並將其壓放在嵌料上,再沿畫心邊沿畫線做記。爾後,依線挖裁。 5)將扇模壓放在畫心上做尺準,沿其邊口挖裁、挖摺扇。 另外,曲線尺等輔助工具亦能派上用場。 為了保證擺、挖工作的準確性,可在異形畫心上、下、左、右四個方位,連同嵌料一道劃印痕做記,以避免位置的錯移,粘合於底。
冊頁中國書畫裝裱體式之一。又稱冊葉,葉冊。由一張張對摺的硬紙板組成,可以左右或上下翻閱。冊頁有三種樣式,一種是橫式畫心,裱成上下翻閱的,稱為“推篷式”;一種是豎式畫心,裱成左右翻折的,稱為“蝴蝶式”;另一種裱成通折連成一體的,稱為“經摺式”(經摺式),較小的豎條稱為“摺子”;也有的裱成單片,稱為“散裝”。一般冊頁均取偶數,少則四開、八開,多則十二、十六、二十四開等,頁數再多可分為兩冊,每本冊頁的前後各加素白副頁(又稱護頁)兩開或四開。一般都外鑲邊框,上下加檀木、楠木或宋錦裱裝的硬殼板面做為封面和封底,收疊時成一部書狀。這樣無論是欣賞、攜帶,還是保藏都比較方便。一、源流起源於唐代,是為解決長卷翻看不便和散頁保藏不便,受書籍裝幀影響而產生的一種書畫裝裱形式。在唐以前,書籍、字畫多數是卷軸,卷軸式書籍不便閱讀,如果要讀一卷書的最後一個章節的話,必先展舒到最後方可,費時費力。為了方便閱讀,唐人便把橫捲款式的書籍摺疊起來,像摺扇一樣,前後再糊以較厚的紙作封面,起牢固作用。因唐代的書籍多為經書,故稱為“經摺式”冊頁。印刷術的發明又促進了這一款式的發展,後來又出現了“包背裝”與“蝴蝶裝”,一直延用至今。自唐時,即有人把長幅畫卷切割、裝裱成單幅葉子,又因葉子久翻易亂不便儲存,進而裝潢成冊,人稱為“頁冊”。自唐宋以來,各代的書畫集藏者,將一些零散的單件式手札、團扇、摺扇類書畫小品,分門別類地集中改裝成冊頁。現存的明清以前的原裝冊頁,除了少數敦煌實物以外幾乎未見。而明清以前的不少小幅書畫原作,因明清人集裝成冊後,才使其得以留存至今。可見冊頁對於小幅書畫原作的收藏保護之價值。到了明朝,冊頁開始成為時尚,故明清時的成本冊頁,多是預先裝裱製作成冊,後作書畫。二、類別與制式冊頁的分類方法有兩種,即樣式和制式的分類。從樣式上說,冊頁大體分為兩類。一類為摺疊式,另一類是活頁式。摺疊式冊頁上下表層裝有硬殼封面,與此相連的頁心為前後重複開合的相連疊體,其前後兩面皆可有畫;活頁式冊頁較為簡單,一般將單幅作品裱成單頁,並以盒裝。從制式上說,可分為整合冊頁和空白冊頁兩類。整合冊頁是先有頁心書畫,後經裝裱而成的冊頁;而空白冊頁則是先預製成的冊頁。從歷史沿革可以推斷,整合冊頁應是起源,且一直佔據歷史上的主流;而從當代的發展看,空白冊頁制式大有成為主流的趨勢。冊頁的畫幅較小,直長者像小軸,橫長者像小卷,也有許多近於正方形、正圓、橢圓、葫蘆腰,以及拆下來的各種形狀的扇面等集裝成冊。三、應用冊頁的內容豐富多樣,無所不包。有整本成套的繪畫或書法冊,也有書畫對半的,其中有山水冊、人物冊、花鳥冊、雜畫冊,也有紅樓夢人物冊、梅蘭竹菊冊,更有碑帖、公文、奏摺等等不一而足。到了當代,西學東漸,中國畫受西洋素描寫生影響,冊頁又成為一些國畫家便攜的寫生本,可稱之古為今用。現在的許多場合,又用做簽名簿等。 四。裝裱; 冊頁不需進行接鑲,將畫心擺(定位)。挖(裁切)即可。五鑲式則可直接鑲上。 蝴蝶裝、推篷裝、經摺裝以及轉邊冊頁,其擺、挖的做法是相同的。具體步驟是:將畫心按要求擺放在嵌料上,定位之後,在畫心背面四角抹少許稠漿與嵌料相粘,隨之壓放一旁候幹。挖裁的方法同立軸一樣(只是立軸單挖,而冊頁是畫心與嵌料一同挖),不贅述。為了避免發生差錯,可依前後順序在畫心與嵌料上進行編號。 四扇、摺扇等異形畫心的挖裁,有以下幾種方法。 1)熟練者可直接握刀挖裁;它要求操作者眼力要準,手力要穩。 2)以硬紙折成局條寬度作“樣子”,並將其粘於裁刀內側,行刀時,“樣子” 對準畫心邊口,即可達到滿意的效果。 3)先修剪好畫心(稱“修扇面”),並將其用稠漿粘合於嵌料上作“樣模”,再依其邊沿挖裁。 4)先修剪好畫心,並將其壓放在嵌料上,再沿畫心邊沿畫線做記。爾後,依線挖裁。 5)將扇模壓放在畫心上做尺準,沿其邊口挖裁、挖摺扇。 另外,曲線尺等輔助工具亦能派上用場。 為了保證擺、挖工作的準確性,可在異形畫心上、下、左、右四個方位,連同嵌料一道劃印痕做記,以避免位置的錯移,粘合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