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漢宣清乾麗水
-
2 # 事實入耳
大明王朝當時雖然看似龐大強壯,但是其內部腐化十分嚴重。人口雖然多,但心向大明王朝的百姓確是越來越少,腐敗導致百姓流離失所,食不果腹。在明王朝後期農民起義也是不斷,大明王朝既要對付東北的後金,又要鎮壓自己內部的農民起義。開支龐大,入不敷出,國力已經是逐步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這樣的情況下大明王朝就是空有軀殼的,戰鬥力自然低下。士兵及官員不用命,失敗是註定的
-
3 # 疫情下的一枚平民
要說明這個問題,需要從明朝和後金的雙方實力消長說起:
後金崛起的時候,正是明朝從中興(張居正的改革)走向衰落的時候,萬曆朝經過前期的改革積累,財政狀況和軍事實力達到了空前的高度,迅速扭轉了嘉靖時期對蒙古的劣勢(要知道,嘉靖時期,蒙古邊患一度攻擊到了北京城下,倭寇在南方燒殺擄掠)。這時候,在戰略重點上,明朝對蒙古採取了攻防兼收,軍事打擊和經濟封鎖共舉,以及分化的措施,經過20年的努力,徹底消除了蒙古邊患,從此之後蒙古再也沒有像樣的勢力崛起。由於戰略重心的問題,明朝對在東北悄然崛起的後金不但沒有遏制,甚至有意縱容,想著以此遏制蒙古勢力的復甦。
經濟上,由於萬曆三大徵,尤其是抗倭元朝戰爭長達四年的時間,大量消耗了明朝的國庫,以至於摳門的萬曆皇帝不得不掏出內庫的錢,才才堅持到了戰爭勝利。所以在萬曆後期,實際上國家財政已經不堪重負了。自然,戰爭是要燒錢的,優秀計程車兵也是要拿錢和精良裝備培養出來的,就如同戚家軍計程車兵薪俸是比一般士兵高很多,李成梁的遼東鐵騎也是靠分土地才能俘獲人心的。
在武器方面,萬曆後期開始,朝廷的火器製造水平已經基本停滯不前,與此同時,日本和後金由於大量從西方海盜手中購買火器,武器裝備水平大幅提升。這也是為什麼雙方的軍事素養差別較大的原因之一。
再說說明朝的滅亡,並不是一時就亡了,而是經歷了三朝的時間,前後幾十年,這期間雖然明朝內憂外患,財力不濟,但是依然在東北堅持著,直到內地的農民起義如火如荼地進行起來,明朝陷入雙線作戰的泥沼,又不能同任何一方妥協,才導致事情急速惡化。
如果說後期實力對比,後金、明朝和農民軍各自相當的話,雙線作戰是明朝滅亡的軍事原因,財政惡化是經濟因素,各地軍事勢力割據自恃則是政治因素。南宋尚且苟延殘喘百年,而南明由於軍事力量過於集中在北方,南方數省軍閥割據,帝位爭奪則導致了不能組織起有效的抵抗,更何況後期以吳三桂為代表的北方軍事集團倒戈,致使南明無可用之兵,最終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回覆列表
不知你所說的後金是否包括其繼承者滿清,本文連同滿清一起闡述,這個問題正確的應是佑大的漢人國家(當時的中國)人力物力是小小的滿族國家(後金及滿清)的幾十倍,為什麼卻被其滅亡?
滿族在努爾哈赤統一女真諸部建立後金(1616)時控制的地盤並不大,連東北都沒有統一,而此時其對手大明國在這之前剛經歷一場大戰,即抗日援朝的壬辰之役,雖取得了勝利,但元氣大傷,國庫空虛,再加上貪官引起的民變,明已面臨內憂外患,陷於兩面作戰的不利局面,這歷來是兵家之大忌,而滿族雖人數很少但團結一心。
清太宗時不僅完全統一了東北,又兼併了漠南蒙古,這時從版圖上與明朝已勢均力敵,清帝國的疆域也有三百多萬平方公里(明的版圖在失掉遼東以後已不足三百五十萬平方公里),明朝西至嘉峪關東到山海關的防線防禦的全是清軍,因長城以外人口稀少,入關前滿、蒙、漢二十四旗也就二十萬左右,而明境內實際上已是三股勢力,除了明政府,反叛的李自成和張獻忠各據一方,極大的削弱了抗清力量。
明廷內部貪汙盛行,前線抗清將士常常領不到軍餉,當然影響了戰鬥積極性甚至反叛,所以滿清在明被內部造反者推翻後殺進關內能夠對抗清的漢族軍各個擊破,大敵當前不僅南明內部自相殘殺,就是李自成、張獻忠部也一再內訌,長城以南的漢地十八省(史書謂中國十八省)淪於外敵之手,也只是時間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