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我來談談!以主炮口徑是否超過155毫米為標準界定的輕巡洋艦和重巡洋艦概念始於1930年的《倫敦海軍條約》,主炮口徑超過155毫米,口徑上限為203毫米的巡洋艦為重巡洋艦,主炮口徑在155毫米(含)以下的巡洋艦為輕巡洋艦,無論輕重巡洋艦都要受到單艦噸位不得超過10000長噸的限制,主炮口徑和排水量成為限定條約型巡洋艦效能特徵的兩條紅線。在條約時代,法國海軍設計新型巡洋艦的主要出發點有二:一是維護海外殖民利益,二是在地中海抗衡義大利,尤其是後者受到重視。在條約型巡洋艦的競爭中,法意兩國互為對手,相互影響。
法國海軍迪凱納級重巡洋艦“圖爾維爾”號。
在著手進行條約型巡洋艦的設計時,法國海軍工程師們遇到了與其他國家同行相同的難題,那就是如何在10000噸的排水量限制內協調火力、防護和機動性的要求,為了追求某一方面的效能必須在其他方面做出取捨。為了保證火力,法國海軍的條約型重巡洋艦始終選擇了8門203毫米的配置,採用前二後二佈局,同時為了獲得高航速和長續航力,又要採用大功率輪機,並儘可能地騰出空間佈置油艙,結果使得可以用於防禦的重量被擠佔殆盡,最終只能犧牲防護效能,而法國海軍的第一級重巡洋艦迪凱納級都是在上述設計理念下的產物。
迪凱納級重巡洋艦的側檢視及武備、裝甲佈局。
迪凱納級的火力和33.75節的高速在各國早期條約型巡洋艦當中算是比較突出的,但其防護極為貧弱,取消了舷側裝甲帶,僅在彈藥庫、主炮塔和火控平臺上敷設了最厚30毫米的裝甲,近乎裸奔,連驅逐艦的炮火都無法抵擋,而在與各國同類巡洋艦交戰時,其生存能力相當堪憂。相比之下,義大利海軍的首級重巡洋艦特倫託級同樣遵循了高航速輕防護的設計路線,並且針對迪凱納級進行了針對性的設計,在相當的火力下,特倫託級配置了更強的動力裝置,航速達到35節,同時在防護上全面優於迪凱納級,具有70毫米厚的舷側裝甲帶,炮塔和指揮塔則由100毫米裝甲保護。不過,也要考慮到主要在地中海活動的義大利軍艦對續航力的要求沒有法國戰艦那樣高。
法國海軍絮弗倫級重巡洋艦“迪普萊克斯”號。
在瞭解到義大利特倫託級的效能特點後,法國海軍意識到迪凱納級在防禦上的重大缺陷,於是在後續了4艘絮弗倫級上修改了設計思路,平衡機動與防禦的要求,加強裝甲防護。比較值得注意的是,其防禦設計的改進並非一蹴而就,而在各艦的建造過程中逐漸完成的,於是4艘絮弗倫級在防禦設計上呈現出逐步遞增的狀態。“絮弗倫”和“科爾貝”號的舷側裝甲帶厚度為50毫米,位於艦體外側,而“福煦”和“迪普萊克斯”號則一改傳統做法,將舷側裝甲帶置於艦體內部,厚度也有所增加,“福煦”號為54毫米,“迪普萊克斯”號為60毫米。在水平裝甲方面,該級前三艘為25毫米,而“迪普萊克斯”號為30毫米,彈藥庫裝甲盒結構的厚度也由首艦的20~50毫米增強到末艦的30~60毫米。“絮弗倫”號的裝甲重量比迪凱納級增加了一倍,達到760噸,而到“迪普萊克斯”號時已達1550噸,又翻了一倍!
絮弗倫級重巡洋艦的側檢視及武備、裝甲佈局。
到法國海軍最後一艘條約型重巡洋艦“阿爾及利亞”號是,法華人已經積累了足夠多的經驗,從在確保火力和航速的情況下設計出一款重防護巡洋艦,以抗衡同樣以重甲著稱的義大利扎拉級重巡。“阿爾及利亞”號透過修改艦型,削減動力裝置及大幅減重,以節約重量用於加強防護,其防禦重量佔到排水量的20%,舷側裝甲帶厚度達110毫米,水平裝甲也達到80毫米,主炮塔和指揮塔也配置了100毫米裝甲,普遍認為“阿爾及利亞”號的防禦設計是條約型巡洋艦中最成功的。然而,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阿爾及利亞”號僅建造了一艘,法國海軍總共完成了7艘條約型重巡洋艦,與義大利海軍一致。
法國海軍“阿爾及利亞”號重巡洋艦。
縱觀條約時代法國重巡洋艦的發展,法國海軍選擇了一條穩步推進、逐漸改進的設計建造路線,除了2艘迪凱納級之外,其餘5艘巡洋艦都各有差異,效能不斷提升,最終在“阿爾及利亞”號上實現了在有限噸位內各項效能的均衡配置。
這個問題我來談談!以主炮口徑是否超過155毫米為標準界定的輕巡洋艦和重巡洋艦概念始於1930年的《倫敦海軍條約》,主炮口徑超過155毫米,口徑上限為203毫米的巡洋艦為重巡洋艦,主炮口徑在155毫米(含)以下的巡洋艦為輕巡洋艦,無論輕重巡洋艦都要受到單艦噸位不得超過10000長噸的限制,主炮口徑和排水量成為限定條約型巡洋艦效能特徵的兩條紅線。在條約時代,法國海軍設計新型巡洋艦的主要出發點有二:一是維護海外殖民利益,二是在地中海抗衡義大利,尤其是後者受到重視。在條約型巡洋艦的競爭中,法意兩國互為對手,相互影響。
法國海軍迪凱納級重巡洋艦“圖爾維爾”號。
在著手進行條約型巡洋艦的設計時,法國海軍工程師們遇到了與其他國家同行相同的難題,那就是如何在10000噸的排水量限制內協調火力、防護和機動性的要求,為了追求某一方面的效能必須在其他方面做出取捨。為了保證火力,法國海軍的條約型重巡洋艦始終選擇了8門203毫米的配置,採用前二後二佈局,同時為了獲得高航速和長續航力,又要採用大功率輪機,並儘可能地騰出空間佈置油艙,結果使得可以用於防禦的重量被擠佔殆盡,最終只能犧牲防護效能,而法國海軍的第一級重巡洋艦迪凱納級都是在上述設計理念下的產物。
迪凱納級重巡洋艦的側檢視及武備、裝甲佈局。
迪凱納級的火力和33.75節的高速在各國早期條約型巡洋艦當中算是比較突出的,但其防護極為貧弱,取消了舷側裝甲帶,僅在彈藥庫、主炮塔和火控平臺上敷設了最厚30毫米的裝甲,近乎裸奔,連驅逐艦的炮火都無法抵擋,而在與各國同類巡洋艦交戰時,其生存能力相當堪憂。相比之下,義大利海軍的首級重巡洋艦特倫託級同樣遵循了高航速輕防護的設計路線,並且針對迪凱納級進行了針對性的設計,在相當的火力下,特倫託級配置了更強的動力裝置,航速達到35節,同時在防護上全面優於迪凱納級,具有70毫米厚的舷側裝甲帶,炮塔和指揮塔則由100毫米裝甲保護。不過,也要考慮到主要在地中海活動的義大利軍艦對續航力的要求沒有法國戰艦那樣高。
法國海軍絮弗倫級重巡洋艦“迪普萊克斯”號。
在瞭解到義大利特倫託級的效能特點後,法國海軍意識到迪凱納級在防禦上的重大缺陷,於是在後續了4艘絮弗倫級上修改了設計思路,平衡機動與防禦的要求,加強裝甲防護。比較值得注意的是,其防禦設計的改進並非一蹴而就,而在各艦的建造過程中逐漸完成的,於是4艘絮弗倫級在防禦設計上呈現出逐步遞增的狀態。“絮弗倫”和“科爾貝”號的舷側裝甲帶厚度為50毫米,位於艦體外側,而“福煦”和“迪普萊克斯”號則一改傳統做法,將舷側裝甲帶置於艦體內部,厚度也有所增加,“福煦”號為54毫米,“迪普萊克斯”號為60毫米。在水平裝甲方面,該級前三艘為25毫米,而“迪普萊克斯”號為30毫米,彈藥庫裝甲盒結構的厚度也由首艦的20~50毫米增強到末艦的30~60毫米。“絮弗倫”號的裝甲重量比迪凱納級增加了一倍,達到760噸,而到“迪普萊克斯”號時已達1550噸,又翻了一倍!
絮弗倫級重巡洋艦的側檢視及武備、裝甲佈局。
到法國海軍最後一艘條約型重巡洋艦“阿爾及利亞”號是,法華人已經積累了足夠多的經驗,從在確保火力和航速的情況下設計出一款重防護巡洋艦,以抗衡同樣以重甲著稱的義大利扎拉級重巡。“阿爾及利亞”號透過修改艦型,削減動力裝置及大幅減重,以節約重量用於加強防護,其防禦重量佔到排水量的20%,舷側裝甲帶厚度達110毫米,水平裝甲也達到80毫米,主炮塔和指揮塔也配置了100毫米裝甲,普遍認為“阿爾及利亞”號的防禦設計是條約型巡洋艦中最成功的。然而,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阿爾及利亞”號僅建造了一艘,法國海軍總共完成了7艘條約型重巡洋艦,與義大利海軍一致。
法國海軍“阿爾及利亞”號重巡洋艦。
縱觀條約時代法國重巡洋艦的發展,法國海軍選擇了一條穩步推進、逐漸改進的設計建造路線,除了2艘迪凱納級之外,其餘5艘巡洋艦都各有差異,效能不斷提升,最終在“阿爾及利亞”號上實現了在有限噸位內各項效能的均衡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