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慶賀燕

    其實《黃帝內經》裡面的原文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只是說要順應自然季節的變化,沒有作過多的解釋。但很多人由此引申出“春夏補陽,秋冬補陰”“冬吃蘿蔔夏吃薑”的說法,我覺得有很大問題,跟實際也不相符。 在網上看到的比較“專業”的解釋是:“炎熱的夏季人體經常汗出,即導致了夏季人體陽氣偏虛的局面;嚴寒冬季,人體腠理閉密,汗出極少,陽氣內閉,就形成了體內陽氣偏盛的局面。所以《內經》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說法。” 這簡直是一派胡言!誰都知道夏天容易上火,怎麼還陽氣偏虛?冬天要吃羊肉禦寒,怎麼還陽氣偏盛。一個更明顯的例子是,人在南方更容易上火(廣東人才經常喝涼茶、喝湯下火),在北方基本上沒什麼上火的概念。可見氣候對人體的影響是直接的,而不是反向的。 我個人覺得“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正確理解應該是:春夏體熱,應該多運動,把體內積熱排出去。秋冬體涼,應該休養,防止陽氣外洩。

  • 2 # 經方中醫劉達虎

    這個得結合大自然理解

    比如春夏時候地面是熱的 地下是冷的

    秋冬地表是冷的 地下是熱的

    有過下地窖經歷可以很好理解

    人體也是一樣 春夏面板外面是熱的 臟腑裡面是涼的

    秋冬外面是冷的 臟腑裡面是熱的

    所以冬吃蘿蔔夏吃薑

    因為冬天熱氣都在臟腑積聚容易上火 夏天臟腑是涼的需要微熱的生薑散寒

    現在空調的普及 導致這種情況不是很明顯了 冬天也有熱傷風 夏天也有風寒感冒

    如果您有過了解中醫 看看下面的圖 可以更好的體會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 不是補哈 是養

    再專業一點您可以看看《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 3 # 朱昱龍醫生

    關於“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一次,最早出自《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原文講: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勿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洩,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勿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洩面板,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後世著名醫家高世栻註解:“聖人春夏養陽,使少陽之氣生,太陽之氣長;秋冬養陰,使太陰之氣收,少陰之氣藏。”是謂春夏養陽,以養陽之生長;秋冬養陰,以養陰之收藏。古人認為:四時陰陽的變化,是萬物生命的根本,所以在春夏季節保養陽氣以適應生長的需要,在秋冬季節保養陰氣以適應收藏的需要,這種理論,從古至今在保健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冬吃蘿蔔夏吃薑,個人認為夏季炎熱,尤其暑熱易耗氣,夏夜人們喜歡貪涼而容易感受寒溼寒溼更易傷陽氣,在這夏季人們喜冷飲,易傷脾陽,而生薑性熱,夏季吃薑可以幫助養脾陽除脾溼。初次外,夏季飲食可多吃苦瓜、蓮子心、苦丁菜等苦味食品,多吃如藕粉、大米粥、水果、蔬菜等生津養陰之品,多吃如西瓜、綠豆、西瓜翠衣等清暑利溼之品。西瓜被稱為“天然的白虎湯”,清涼去火最好;西瓜翠衣(西瓜的外皮)是最好的清暑食品,做湯或涼拌均可。此外,夏天一定要多喝水,水是夏天的第一養生良方。

    秋冬季節天乾物燥,此時應少吃辛辣食物,不喝白酒,以免燥上加燥。可選擇潤燥滋陰的飲食如百合、木耳、梨、葡萄、芡實、大棗等製成的藥膳。對於陰虛之人,在冬季吃一些養陰之品如枸杞、麥冬、六味地黃丸等,可有效調整人體的陰虛狀態。#夏季養生正當時##中醫來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眉毛長得慢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