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軸承小白

    1.CA

    型調心滾子軸承

    CA型調心滾子軸承(見圖1)的特點是:內圈兩端有兩個小擋邊,兩邊小擋邊上分別有一個裝滾子缺口且相隔180°,中間為活動中擋圈,滾子為對稱腰鼓形,保持架為雙爪輪番兜孔結構,材料一般為黃銅或青銅。

    CA型調心滾子軸承的使用十分廣泛,大型、特大型軸承(一般內徑在600mm以下)中用得較多,主要使用場合為:磨煤機、風力發電機、紡織機械、連鑄裝置等。

    CA型調心滾子軸承中的活動中擋圈雖然可以保證滾子快速而準確地導向,但在只有一列滾子承受載荷時,中擋圈不再牢固地保持一定的位置,導向性不良易引起滾子在套圈內產生歪斜,增加軸承的摩擦。

    圖1

    通常認為當軸承承受徑向、軸向載荷時,將引起兩列滾子接觸的差別,而使施加軸向載荷一側的一列滾子的軌道速度高於另一列滾子,因此懷疑推力載荷一側滾子的引導邊緣將與保持架產生干擾,而另一列的隨動邊緣將產生干擾。實際上兩列滾子速度的差別並不是很大,每當軸承旋轉一週時,都要經過一個非載荷區域,因而干擾就被消除;另外,保持架兜孔與滾子之間的間隙也避免了兩者之間的干擾產生。

    在產品設計過程中,當活動中擋圈的壁厚較小時,完全可以將其省去,而將其與保持架做成一體。因此就出現了一種CA型的變型產品(國內有些企業稱之為CB型),如圖2所示,它多應用在中小型產品中(當產品批次較小,沒有采用衝壓保持架時)或24000、24100系列的某些產品中。

    圖2

    2.MB型調心滾子軸承

    調心滾子軸承的設計概念始創於1902~1911年之間,當時涉及的是單列調心滾子軸承,1912年發明了第一種單列調心滾子軸承,它的內圈帶有兩個固定擋邊,SKF公司於1920年研製了第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調心滾子軸承,其結構特點是採用非對稱球面滾子和內圈固定中擋邊(見圖3),這種結構型式成為調心滾子軸承後來發展的起點,但是由於滾子的非對稱性使滾子大端緊靠固定中擋邊,而中擋邊起引導滾子的作用,因此該結構在應用中存在以下固有缺陷:

    ①當承受軸向載荷時,軸承內部會不同程度地產生應力集中,極不利於軸承的長壽命;

    ②滾子大端面與固定中擋邊間的接觸區是滑動接觸,難於實現彈流潤滑而易出現該區域的滑動咬合故障;

    ③由於是非對稱滾子,內圈壓力角小於軸承接觸角,這就會產生一個滾子軸向分力,使滾子推向固定中擋邊,透過固定中擋邊引導滾子,中擋邊的反力與它構成翻轉力矩,從而增加滾道的載荷,使整個滾道載荷分佈不均勻,而在該處產生應力集中,致使軸承早期疲勞失效;非對稱滾子的加工也較為困難,目前很多廠家都不再生產該結構軸承;

    ④由於內圈擋邊是固定的,常規磨加工需在擋邊與滾道交接處加工退刀槽,它實際上常常比滾子倒角大得多,擋邊和退刀槽限制了滾子的承載長度,從而降低了軸承的載荷容量,加上使用壽命短,因此多數軸承公司將其列為淘汰產品。

    但是該結構軸承也有它獨具的優點,即可以實現純滾動,適合在高速條件下執行。目前像俄羅斯、日本等國家仍保留生產該結構軸承。

    鑑於以上原因,SKF及FAG公司又對產品結構進行改進,設計了一種對稱球面滾子軸承(見圖4,只是滾子的一端為球基面),其內圈仍為固定中擋邊,從而避免了翻轉力矩的產生和應力集中的出現。但是,由於滾子是由固定擋邊引導的,滾子不能在軸向平面自行調整,也就不能自行引導,一旦出現軸向載荷導致滾子的載荷分佈不均勻,就會出現應力集中,也就影響軸承的使用壽命。目前,大部分調心滾子軸承,尤其是內徑在600mm以上的特大型產品,用的都是該種結構。

    圖3非對稱球面滾子MB結構

    圖4對稱球面滾子MB結構

    以上兩種MB結構的軸承採用的是車制實體(黃銅、青銅或球墨鑄鐵材料)兩片單爪式保持架。而CA型結構是單片雙爪式保持架。通俗一點說,CA是一個保持架,MB是兩個保持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溫姓氏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