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起源——溫姓 姓氏起源 以地名為姓。溫是地名,即今河南省溫縣。溫縣夏代立溫國,商代設溫邑,春秋以後設溫縣,具有4000餘年的歷史。溫名由來是因該地有溫泉得名,夏代帝相年間昆吾氏之子封於此,因有溫泉建溫國。《溫縣誌》載:“約在公元前21世紀,此地已立國,以境內有溫泉得名,稱溫國。履癸(夏桀王)二十六年,商滅溫,溫為商之畿內邑。” 夏代帝相年間,夏政權被寒浞把持,帝相流亡在外,全國處於混亂狀態之中。身為伯爵之位的黃帝之孫顓頊的後裔昆吾氏,在自己廣大的領地內,為加強管理,將太行山以南的黃河水北畔之地,封賜其子而建立溫國,成為夏的一個得力的地方國。溫國土地平整,水利方便,糧豐草茂,人口繁多,是個比較富裕的小諸侯國家。 夏代末期帝桀,暴虐無度,引起民怨,各地伯侯紛紛投奔商湯。商湯替天行道,起兵滅桀,先期攻入溫國,溫國滅亡。傳說建溫國之祖為良,溫國滅時國君為忠。溫國滅後,華人思念自己的祖先與國家,便以國為氏,產生了溫姓。後人稱溫之祖為溫良和溫忠,溫忠便是溫姓的得姓始祖。 溫邑商代時期屬於冀州所轄。冀州侯的始祖也是夏代的昆吾氏,昆吾氏有四子溫、蘇、顧、董,賜封所在地均相互不遠,溫國被滅後,同宗有蘇氏活動到了溫地,以溫地為故里。冀州侯商代末年君,《封神演義》上說為蘇護,今溫縣城內有蘇護墓冢,城西南15裡有蘇莊,蘇莊北夏莊處有蘇全孝、蘇忿生、蘇成、蘇明等的墓冢,為蘇氏故里所在地。 商末周初,有蘇氏投周伐紂,因功授職司寇,賜其家鄉十二邑建蘇國,都城在溫城。蘇國曆經396年之後,在春秋時期末代君蘇明時,溫國被狄戌所滅,蘇明自殺,其子攜部分族人逃到衛國,因思念自己的國家和都城稱溫子,後代以溫為氏。《左傳-僖公十年》載:“狄滅溫,溫子奔衛”,時間在公元前650年。 溫國被狄戌所滅後屬周王室轄。公元前635年,周王室太叔帶居溫造反,晉文公率師勤王,在溫消滅了太叔帶,周王將溫、州、原等邑賜於晉,晉將溫置為縣派大夫所轄,第三任大夫為黃帝重孫帝嚳後裔周武王之子唐叔虞的後代郤至。公元前573年,晉厲公誅殺郤至,郤至之孫逃到封邑,以邑為氏名溫田。 遷徙分佈 溫氏散居在臺灣各地,尤以新竹和苗栗兩縣為最多。臺灣的溫姓,來自廣東,而廣東的溫氏族人則源於山西太原。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有一個叫溫日操的最先入居臺灣下淡水港。這以後,於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有溫明鼎入居新竹縣大義村開基。 堂號 "三公堂":唐朝時,溫大雅(溫彥宏)為禮部尚書,封黎國公。其二弟大臨(溫彥博)為中書令,封虞國公。三弟大有(溫彥將)為中書侍郎,封清河郡公。時稱"一門三公"。 歷史名人 溫庭筠:唐代詩人、詞人。他精通音律,才思敏捷。晚唐考律賦,八韻為一篇,據說他八叉手即告完成,故人又稱"溫八叉"。他的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開婉約詞派之先河,對詞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溫子升:後魏中軍大將軍。他博覽百家,文章清婉。平熙初,對策高第,補御史。有文集三十五卷。被譽為"江左文人"之一。 西漢有旬侯溫疥,東晉有江州刺史溫嶠,明代學者、書畫家.
姓氏起源——溫姓 姓氏起源 以地名為姓。溫是地名,即今河南省溫縣。溫縣夏代立溫國,商代設溫邑,春秋以後設溫縣,具有4000餘年的歷史。溫名由來是因該地有溫泉得名,夏代帝相年間昆吾氏之子封於此,因有溫泉建溫國。《溫縣誌》載:“約在公元前21世紀,此地已立國,以境內有溫泉得名,稱溫國。履癸(夏桀王)二十六年,商滅溫,溫為商之畿內邑。” 夏代帝相年間,夏政權被寒浞把持,帝相流亡在外,全國處於混亂狀態之中。身為伯爵之位的黃帝之孫顓頊的後裔昆吾氏,在自己廣大的領地內,為加強管理,將太行山以南的黃河水北畔之地,封賜其子而建立溫國,成為夏的一個得力的地方國。溫國土地平整,水利方便,糧豐草茂,人口繁多,是個比較富裕的小諸侯國家。 夏代末期帝桀,暴虐無度,引起民怨,各地伯侯紛紛投奔商湯。商湯替天行道,起兵滅桀,先期攻入溫國,溫國滅亡。傳說建溫國之祖為良,溫國滅時國君為忠。溫國滅後,華人思念自己的祖先與國家,便以國為氏,產生了溫姓。後人稱溫之祖為溫良和溫忠,溫忠便是溫姓的得姓始祖。 溫邑商代時期屬於冀州所轄。冀州侯的始祖也是夏代的昆吾氏,昆吾氏有四子溫、蘇、顧、董,賜封所在地均相互不遠,溫國被滅後,同宗有蘇氏活動到了溫地,以溫地為故里。冀州侯商代末年君,《封神演義》上說為蘇護,今溫縣城內有蘇護墓冢,城西南15裡有蘇莊,蘇莊北夏莊處有蘇全孝、蘇忿生、蘇成、蘇明等的墓冢,為蘇氏故里所在地。 商末周初,有蘇氏投周伐紂,因功授職司寇,賜其家鄉十二邑建蘇國,都城在溫城。蘇國曆經396年之後,在春秋時期末代君蘇明時,溫國被狄戌所滅,蘇明自殺,其子攜部分族人逃到衛國,因思念自己的國家和都城稱溫子,後代以溫為氏。《左傳-僖公十年》載:“狄滅溫,溫子奔衛”,時間在公元前650年。 溫國被狄戌所滅後屬周王室轄。公元前635年,周王室太叔帶居溫造反,晉文公率師勤王,在溫消滅了太叔帶,周王將溫、州、原等邑賜於晉,晉將溫置為縣派大夫所轄,第三任大夫為黃帝重孫帝嚳後裔周武王之子唐叔虞的後代郤至。公元前573年,晉厲公誅殺郤至,郤至之孫逃到封邑,以邑為氏名溫田。 遷徙分佈 溫氏散居在臺灣各地,尤以新竹和苗栗兩縣為最多。臺灣的溫姓,來自廣東,而廣東的溫氏族人則源於山西太原。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有一個叫溫日操的最先入居臺灣下淡水港。這以後,於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有溫明鼎入居新竹縣大義村開基。 堂號 "三公堂":唐朝時,溫大雅(溫彥宏)為禮部尚書,封黎國公。其二弟大臨(溫彥博)為中書令,封虞國公。三弟大有(溫彥將)為中書侍郎,封清河郡公。時稱"一門三公"。 歷史名人 溫庭筠:唐代詩人、詞人。他精通音律,才思敏捷。晚唐考律賦,八韻為一篇,據說他八叉手即告完成,故人又稱"溫八叉"。他的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開婉約詞派之先河,對詞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溫子升:後魏中軍大將軍。他博覽百家,文章清婉。平熙初,對策高第,補御史。有文集三十五卷。被譽為"江左文人"之一。 西漢有旬侯溫疥,東晉有江州刺史溫嶠,明代學者、書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