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品味幽默
-
2 # 小橋流水有人家
由於漢語文字表意功能的豐富多樣,乍一看這個題,讓不少人產生了疑惑,有的人以為可能是問關於閱讀方面的問題,而有的人則認為可能是在問的關於"上學堂"接受專門培訓方面的感受,無論從上述兩個角度的哪個出發,都能做到單獨成篇且有很豐富的內容。前者涵蓋的範圍較寬泛,後者相對小一些,當然二者之間亦有較深的內在聯絡,我想從第二個角度來敘述,應當更貼近題幹本意。
上學堂接受識字、專業知識、技能等專門培訓,在我們那俗稱"讀書",詞性不變,但這個"讀"字的發音要念作第四聲,以此突出強調"讀"這類行為,而不僅僅只是表意一個動作。對於不同的時代以及同一個時代的不同年份入學的學子們而言,對讀書的感受肯定是千差萬別的。去學校讀書的起因很多,歸納起來無非有以下幾種情形:一是有的學子個人主觀上佔主要地位並由家人提供必要的支援條件,當然這中間有個支援力度大小的問題;二是學子個人主觀上很積極但家人反對;三是有的是學子個人主觀上很被動但家裡人積極推動;四是學子個人及其家人在這方面均消極,學子是被某種外力推入校園。
由於讀書的出發點不同,再加之其它的各種主客觀因素,必然造成學子們的學習心境多種多樣,所以要在這個問題上尋找一個統一的固化的答案是很不容易的。
-
3 # 趙伯文41762883
古代對讀書的認識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宋·汪洙《神童詩》中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是古代人對讀書認識的貼切詮釋和真實寫照。那時的人們尊崇讀書,把讀書看成是高於一切的神聖之事。像古代的癢(4000千多年前學校)、書館、私塾、書院(如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等是人們讀書的搖籃。孔子、孟子、老子、莊子等聖賢是人們讀書的榜樣,懸樑刺股、鑿壁借光等是人們讀書的典範。而科舉考試、入朝做官等更是人們讀書的嚮往。
近代對讀書的認識是: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上個世紀俄國(前蘇聯)作家高爾基講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例如蒸汽機、發電機、電燈、飛機等發明是科學家們透過大量的讀書學習,不斷實驗實踐的結果,極大促進了人類的進步。再如中國在新中國成立後,開展全國掃除文盲、人人讀書寫字、乃至全民義務教育等一系列舉措,更是為中華民族的文明、進步和發展打下了強有力的基礎。
現在對讀書的認識是:讀書左右國運人生。當前是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也是“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成就未來”的時代。讀書就是學習,學習就是知識,知識就是力量。就國家而言,教育是國之大策,讀書是教育的基石,也是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有力支撐。就個人而講,學霸走遍天下,學盲寸步難行。只有努力讀書,不斷提高自我,才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回覆列表
讀書大致是指學習文化知識。
古今對讀書的側重有很大不同。
一般來講讀書可以學得前人的經驗和思想。但古代統治階級對讀書的態度是矛盾的。
他們既允許人們讀書,又怕人們讀書。因為人一旦讀了書,見識寬了就容易產生對前人說法和官府做法產生質疑,借文筆和口才會鼓動百姓對抗教會和官府。
西方原來的聖經都是不讓百姓看到的,只能聽教士白活,讓教士集團來掌握話語權。中國古代統治者也非常怕讀書人鬧事,《商君書》裡提到禁止讀書人去鄉間傳播思想。歷史上也有焚書坑儒的事件。但人們的求知慾是擋不住的。而且統治者也需要有知識的人為他們服務。於是就採取了用科舉制度來吸引讀書人,只有讀四書五經才有用,使讀書人被迫或被利誘只讀那些對統治者有用甚至無聊的東西去耗費光陰。用刁鑽的八股文來抹殺讀書人的創造性。古代人讀書更重要的是能科舉出人頭地。
時代不同了,人們終於可以學現代科學知識,人們選擇的讀書範圍更加廣闊。人們既可以學習對自己職業生涯有用的知識,也能純為消遣或提高修養讀書。
現代人把讀書看成理所應該的事兒,不能說沒有功利性,但讀書不再只為科舉那樣目標單一,而是個人多方面發展的需要。
大家趕上了好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