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春雨書齋

    關於臨古帖,有關鍵三點:

    一是學書法必須臨帖,這一關誰也躲不過。臨帖,就是從古帖中取法

    ,包括結體之法,用筆之法,用墨之法等。

    二是臨帖要儘量象原帖。主要結體象,用筆象,線條象。沒有形似,所謂"神似"就是浮雲!比如用演虎妞的演員演林黛玉,用演武大郎的演員演武松,會有什麼"神似"?

    三是臨帖做到"形似"也是天大的難題!

    讓我們一起看看啟功先生的關於臨帖的兩段論述。先生說:

    "名家之書,皆古人妙處與自家病處相結合之產物耳。"

    "或問臨帖苦不似奈何?告之曰:永不能似,且無人能似。即有似處,亦只為略似、貌似、區域性似,而非真似。苟臨之即得真似,則法律必不以簽押為依據矣。"

    “任何人學另一人的筆跡,都不能像,如果學就像,還都逼真,那麼簽字在法律上就失效了。所以王獻之的字不能十分像王羲之,米友仁的字不能十分像米芾。蘇轍的字不能十分像蘇軾,蔡卞的字不能十分像蔡京。"所謂“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曹丕語)。

    啟功先生的觀點是,"形似“是很難的,形不似而"神似",是騙人的。

  • 2 # 子衿書法

    臨帖像與不像,不能武斷的說那種好或是不如。應分階段、分目的的來看待。不能因為加上”專家們說”,使大家便產生牴觸之情。

    現在社會上對“專家”一詞十分反感,因為“專家”已經被濫用到了拿起毛筆就是書法家,穿上白大褂就是醫學家,敲打出聲音來,就是音樂家,搬個磚還成了磚家………所以一提到專家,大家第一感覺想到的就是“磚家”。

    言歸正傳,臨帖的目的是學習。各個時期的學習目標不同,臨帖的針對點也不相同。初學者臨帖,為的是要學會書法中的一切技能,所以臨帖要求必須相似。這是學規矩,正手腳的方法,透過臨帖,就能夠學習掌握書法中的筆法和結構的規則。臨帖越像,學習到的東西越多。所以開始學習書法的朋友,臨帖要像。越像越好。

    臨帖不像又是怎麼個說法呢?當我們的書風已經形成,在某些方面想改善或追求一些自己想要的東西,這種東西在某人的書體中有,臨帖的時候就只會對需要的部分進行研究而其它的地方仍然保持自己的風格。寫出來的時候給不明就裡的人看了不像,有人會說“還沒有我寫的像”。這是知與不知,境界層次的差異。等自己有了幾十年的功底,自然知道臨帖時的取捨。此時不是臨不像,而是不能臨像。

    一個人的書法風格形成,是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他們會在細節方面不斷的進行微調和打磨,卻不會徹底的放棄幾十年的構建起來的框架。為什麼老書法家們臨帖都不像,而年輕的愛好者們卻臨的很像?年輕的朋友們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固定書風,他們正處於學習成長期,臨像,是他們應該做到的必修課。而隨著學習的深入,悟性的提高,自己的書法風格逐步有了固定的風格,所要進去的臨帖,只是微調,臨帖就不會完全相像了。

    專家說的話,並不是亂拍磚,還是有正能量的乾貨。如果都把專家當磚家,在學習中便無主導的學習方向。因為誰的話都懷疑,都抱著是在忽悠小娃娃的想法,把一切都看做是假的,我們還怎麼學習?

    知道了像與不像是不同階段的學習目標,不要被一知半解的人誤導,把二者的次序搞混亂。相信賢達之所能,明辨是非對錯。對我們學習的成長才會有有益的幫助。

  • 3 # 篆刻女生

    臨帖第一步:像!爭取一模一樣!若能做到一模一樣,足以說明筆法章法等已經完全掌握了!

    第一步沒有誰能做到滿分。但九分像和六分像或三分像,區別是巨大的。臨的像之後(至少七八分像)然後才有資格說自己是意臨或是創臨!否則那就是忽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胡演奏時,怎麼避免運弓時產生的噪音與“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