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教育教學前沿

    觀李固請司馬弟山水圖

    杜 甫

    方丈渾連水,天台總映雲。

    人間長見畫,老去恨空聞。

    范蠡舟偏小,王喬鶴不群。

    此生隨萬物,何處出塵氛?

    【原詩今譯】

    方丈仙境連著煙波浩淼的海水,

    天台勝地直入霄天和雲霞映襯。

    丹青裡有人們嚮往的名山秀水,

    人已老悔沒把天下的勝地登臨。

    我羨慕棄高官棹舟五湖的范蠡,

    更愛王喬輕看貴胄騎鶴成仙神。

    看來我今生要學會那隨波逐流,

    告訴我吧,何處可以超凡出塵。

    【鑑賞提示】

    這首詩是詩人應朋友為其弟之請而為其山水景物畫而 題的,題下共有三首,此為其二。詩人在這裡讚美了畫者的 技藝高超,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在神與畫遊時產生的 “歸歟” 之志。

    本詩第一聯寫法可謂“開門見‘山’”。詩人不假鋪墊,直 接描寫,讚美山水圖中的“山”“水”之美。“方丈”乃是傳說中 的海外仙島,與水相鄰,而天台則是佛道名山,素以風景優 美著稱。不加說明,而直接以“方丈”“天台”名畫中山水,含 有讚歎畫中山水優美逼真之意,同時也透露出詩人的心向 往之。我們知道,杜甫也是一個熱愛大自然及平靜的田園生 活的詩人,這一點我們從他的入蜀後的一系列歌頌大自然 和鄉村田園生活的詩歌中可以得到驗證。山水題材的藝術, 無論是詩、音樂(如高山流水)還是繪畫,總是與歸隱密切聯 繫著的。古人稱觀山水畫為“臥遊”,杜甫當時雖然老了,沒 有跋山涉水的 “濟勝之具”,但是當他看到畫中美好的大自 然景物時,心裡還是很嚮往的。

    首聯直接寫山水畫內容,馬上“入畫”。讀者或者以為詩 人總還要再繼續談上兩句,哪知詩人卻筆鋒一轉,又跳出 “畫外”來了。這一聯中,詩人一反其素以畫為實物的寫法, 而先點出了“畫”字,是為先退一步講,然而,題畫的效果並 不因此而減弱。詩人說:方丈、天台的風景名勝常為人間丹 青摹寫,而我則只是到現在見了此畫才因為不能親去訪求 而感到遺憾。山水題材在唐代繪畫中是很普遍的,而詩人在 這裡將此畫的藝術效果誇大,使之區別於一般的山水繪 畫。另外,詩人既已跳出畫外,卻不去稱讚畫師的技藝高超, 而是抒發自己見畫時引起的強烈的遺憾感,實則從更深一 層上說明了畫師驚人的技藝。

    詩人一面嘆惜自己不能親往、空見其畫,另一面卻想起 了古代的隱君子和傳說中的仙人來,想象著他們在這樣的 山水中生活,何等自然快樂! 第三聯的聯想乃是藉助畫中的 “舟”和“鶴”而引起的。這裡我們提醒讀者注意一下此詩的 意脈是極其細膩的,一、三聯中都由“山”和“水”來貫穿,如 第一聯方丈承題中之水,天台承題中之山;第三聯中舟又點 水,鶴又點山,總之,結構細密有致。還有,詩人引范蠡、王喬 等名人,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引這些 名人,則有揄揚山水之意。

    在最後一聯中,詩人主要抒發了他看畫時勾起的一生 悲慨: 政治上的不得志和生活的艱辛使他對人世產生了厭 倦;他想超脫這塵世中萬物的煩惱,可是又如何能夠?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 或可睹……”同是生活在盛唐時代的兩大詩人,李白與杜甫 的生活與理想竟有如此大的差別。一生浪漫的李白“五嶽尋 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笑傲五侯、吟嘯風月,何等瀟 灑出塵! 而杜甫卻除了少年時代那麼短暫的“放蕩”、“跋扈” 生涯外,一輩子中大多數在憔悴艱難中度過。杜甫向來以 “工愁”著稱,是生活使得詩人如此“現實”,而不是詩人天生 一個“現實主義”者。中國詩人傳統的出世、超脫觀念,一樣 在詩人身上得到體現。當這位“現實的”詩人偶然看到一幅 海外名山圖時,“塵外”之思也就油然而生了。這使我們認識 到現實社會之混亂,生活對詩人之不公平。“此生隨萬物,何 處出塵埃。”是詩人回顧其窮困潦倒一生後發出的一聲沉重 感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刺激戰場雪地地圖裡,哪裡最肥且人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