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依山傍海看夕陽
-
2 # 女媧嫡兒
都江堰工程是李冰在原古蜀人治水基礎上最大規模改造加深寶瓶口而已,比李冰還早治水的一個治水遺蹟:郫縣三道堰,大約是開明王朝叢帝乾的事,就是在河道上壘三個竹籠裝的卵石壩來抬高水位使水溢到那地區田裡,每年都壘一次,這事比李冰改造都江堰早七百年,寶瓶口的水就是流入這條壘竹籠卵石壩的河,說明寶瓶口在李冰改造前七百年就存在了,只是沒有李冰改造後那麼深,都江堰最初可能就是汶川出來的大禹初步設計修建成的格局,只是在大禹修建的基礎上一千五百年後李冰來改造的水量比以前大得多,因為都江堰水利工程形象的說就是在岷江上按一個引水水龍頭開關,大禹在那裡初步安裝了一個比較小的水龍頭開關,而寶瓶口就是把山玉壘山弄一個口子讓岷江水流入內江,而內江就是流經成都市區的錦江,挨著寶瓶口的岷江中的魚嘴就是控制分配水量是從岷江主幹流呢還是流多少到寶瓶口入內江。沒有寶瓶口岷江水完美繞過成都平原,成都平原北部有沱江,但水勢比較低灌溉不了多少農田,作用不大,所以史書也沒怎麼提知名度低。
所以遠古成都平原是缺農業灌溉水的,才有李冰改建都江堰後,從此水從人願,成都平原沃野千里的描述,這個描述不是成都平原洪水氾濫,而是擴大寶瓶口後水量比以前大得多,可能多大禹修的幾倍水量,灌溉的農田基本覆蓋了成都平原,等於成都平原旱地開發完了。
大禹治水十三年,可能主要精力就是把玉壘山這個岩石山弄開一個口子,讓水從岷江流入成都平原從中間流過灌溉成都平原,而三星堆都城在鴨子河邊,是有水用的,所以蠶叢黃帝從牧馬山(軒轅丘)上寶墩古城下來後選擇三星堆有自然水流鴨子河流過的三星堆臺地作蠶叢黃帝部落人民棲息地,實際黃帝國各代君主都希望有能人把三星堆南巨大平原開發成水稻田。
大禹前邊有團隊試著開發沒成功,被國君殺了,為什麼被殺呢,因為你說大話浪費了部落很多財力人力。而大禹是個高智商懂地理的人,勘察後選在寶瓶口砸開玉壘山一個口子,水就流入成都平原了。由於是堅硬岩石,所以弄了很多年,可能寶瓶口本來就是岷江上一個小淺缺口,一到洪水期能溢點水進來,每年擴大一點,然後每年灌溉的農田增加一點,不然哪等你治水十三年,早被舜帝殺了。歷時十三年後,寶瓶口流入的水基本能滿足部落人民在成都平原種田的需要,於是大禹治水成功,威望空前,於是舜帝就指定大禹為接班人了,這就是大禹為什麼在華夏國聲譽很高的原因。
所以,都江堰是大禹修建,一千五百年後李冰里程碑式的擴建!
回覆列表
都江堰本身就存在,秦滅巴蜀之後,李冰父子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整治和疏浚工程,最後變成了李冰建築都江堰了。
三星堆文明突然終止,可以大膽假設為被外敵入侵,該地國君(祭司?)自焚而亡。因為歷史上多有“殘其國,絕其世,滅其社稷,夷其宗廟,遷其重器”的做法。比如,武王伐紂的時候,紂王也是高居鹿臺,衣其與天溝通的寶玉衣,不受亡國之辱,自焚而亡。
況且西岐國與巴蜀秦嶺相隔,曾經四處遊蕩的姜太公垂釣渭水,本意就是拿滅巴蜀為見面禮。
根據《禮記》記載,武王伐紂的時候,來自於巴蜀的軍隊有八個部族參與討伐。要知道,大家都是平行侯國,況且“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又是如何做到的呢?唯一的解釋就是武王滅蜀在先,把戰俘們變成了征伐紂王的先驅……因此,三星堆文明應該是毀於周武王伐蜀。
詩云,“戎狄是膺,荊舒是懲”!這說明文王武王父子伐紂之前,就一直作為紂王在西部的一支重要的軍事力量,可以“代表”紂王對周邊進行一系列征伐,於是就有孟子口中“三分天下有其二”的說法。
武王伐紂不久後去世,成王尚未成年,大約是長期參與征伐周邊部族戰爭中,積勞成疾英年早逝。
因此,由上推斷,三星堆地面文明應該是毀於西岐與巴蜀之間的戰爭,國之重器被西岐國掠奪北上。埋藏在地下被焚燬的文物,說明巴蜀上層對鬼神信仰徹底破滅,轉而採取這種報復性的方式毀滅國家祭祀禮器。還有一部分家族成員攜帶禮器,逃到周邊的原始部落裡,把一部分文化以巫師(畢摩)的方式代代相承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