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977570443142

    中國對於大豆製品的豐富,是世界其他文明所沒有的,不光是各種各樣的豆腐,其實與豆腐相關的各種豆腐的衍生產品也極為豐富,有豆腐乾、醬豆腐、臭豆腐、千張、腐竹、豆汁、豆皮等等。

    我們其實要更高的看待的話,製作豆腐其實是食品科技,食品的深加工,中國在食品深加工領域也是領先,代表了農耕文明的高度,其實沒有豆製品的農耕文明,是不完整的。中國在漢朝初期應當就有豆製品了,相傳是淮南王發明了豆腐,漢朝的人口規模,就比以前的朝代多了很多,是中國一次重要的人口規模跨越。

    華人2000多年前就會製作豆製品,而西方是沒有的。豆製品的關鍵是各種蛋白質和維生素的來源。豆腐內含人體必需的多種微量元素,還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素有"植物肉"之美稱。豆腐的消化吸收率在95%以上,比直接食用大豆的吸收率極大的提高。使得同樣的土地上可以養活更多的人。

    豆製品的背後是植物蛋白質!是人類獲取蛋白質的重要來源,豆製品加穀物,可以維持一個人基本的食物需求,沒有豆製品的素食者是不行的。如果僅僅是穀物,是難以有那麼多蛋白質的來源的。而要捕獵或者養殖動物維持人類所必須的蛋白質攝入量的話,人均需要的土地或者其他資源就要多很多了。

    豆類種植在農耕上還有更大的意義。在沒有化肥革命的農耕時代,肥料稀缺,包括我們總說的肥水不流外人田,背後就是你大小便,都要想辦法回到自家的田裡進行。而城市的人糞尿,是重要的資源,在老北京還有糞霸,誰能夠掏糞是一個權利,不是掏糞你給他工錢,是能夠讓他來掏糞是他要爭取的機會。而種植豆類植物,是長期定居必須的,利用豆類的根瘤菌固氮,才可以長期保持土地的肥力,很多西方現在的農耕地區,當初只能刀耕火種,是與遊牧民族一樣要不斷的更換地方的,或者是產量變得極低,這裡產量與中國的古代農耕地區的產量完全無法比擬,如此低的產量如何形成農耕文明?而西方文明的人口支援,現在也受到了質疑。

    西方的所謂的農耕,其實是半農耕,另外的蛋白質來源可以是捕魚或者是畜牧,這樣土地養活的人口是遠遠少於中國的,他們的蛋白質不是我們的豆腐,而是畜牧飼養的牛羊帶來的奶製品,現在你看義大利和法國等歐洲地區的農業,其實也是奶製品和種植維持的,另外就是半農耕半狩獵,與中國漢代沒有豆製品以前是差不多的,是女耕男獵的社會。中國古代進入中央集權時代,農業的生產則是豆製品和穀物維持的,豆製品是人類主要的蛋白質來源。所以西方的各種文明史,沒有土地養活人口的密度達到一定 的程度,是難以造就更高的文明的,這也是為何遊牧民族的文明落後的原因,遊牧民族的人口集中度很低,總也見不到人群,就難以有分工和城市的規模。

    而當年的漁獵,由於沒有槍,也沒有尼龍線,捕魚和打獵的效率,是遠遠的低於現在的,養活同樣的人口,需要的獵場比牧場大多了,看看要多大面積養活一隻老虎,就知道能夠養活的人數了。而奶製品等,由於沒有激素催奶和抗生素防止乳腺炎,其實產量也是與當今無法比的,牲畜死亡率也高,都不能按照現在對應,西方歷史的真實性,現在對其維持文明所需要的人口,一直是在質疑的。

    世界各個文明當中,只有中國古代是以豆製品為主要蛋白質來源的。對食用豆製品,這裡西方人炒作中國的貧窮基因,華人普遍有消化植物蛋白的基因,而西方人則有消化奶製品的基因,豆製品的普及和豆製品提供更多的蛋白質,其實也是古代華人智慧的來源。中國還有一個不同,就是古代中國的航海比西方人遠,背後是中國的海船是有豆芽菜的,海上可以發豆芽,解決了維生素的問題,西方人在發現VC和檸檬的作用的時候,航海的壞血病一直的困擾的。

    認識到豆製品的重要,對解釋很多文明現象是有力的。豆製品的出現,以大豆蛋白為主要蛋白質來源,在古代生產條件下,才讓人口更為的集中,讓更多的人脫離了為食物而奮鬥去幹各種其他行業,帶來了社會的繁榮。中華文明是世界唯一延續的文明,而且是豆製品在食物當中承擔重要角色的文明,豆腐的發明對文明發展的意義,應當更高的認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現在一些手機廠商每次新品上市要開產品釋出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