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onely人Star872

    他當初不結盟就行了,不搶東南亞美國的底盤,不跟美國宣戰,就這麼佔著中國,時間長了,歐美會承認他對中國佔領區的主權的。

  • 2 # 喝咖啡的豬107

    遠交近攻!英美在日本週邊有很多殖民地或基地,必然成為崇尚進攻掠奪資源的日本國策的阻礙。相反,德意就沒有這種狀況。

  • 3 # 戴口罩吃飯

    日本拿什麼和英美結盟呢?結盟這玩意不是坐炕上嘮嗑,嘴皮子好就能嘮一口硬嗑,首先得有共同利益,才有結盟基礎。

    日本在二戰前的處境和德國雖有不同,但大致一樣,無限制的工業化自由經濟導致經濟危機嚴重,要解決問題需要擴大殖民地將工業產品傾銷到殖民地產生利潤,德國是一戰戰敗國,沒有殖民地了,所以希特勒要降低失業率提高福利,只好工業軍工化,而日本作為後起工業國也需要擴大傾銷市場。問題是地球就這麼大,殖民地都被英法等國佔完了。

    所以日本想要解決問題就得搶地盤,地盤可沒有德國的,都是英法這些老牌工業國和一戰戰勝國雙重身份。你讓日本怎麼和英美結盟?跟人家商量一下,我想搶你的地盤,所以咱倆結個盟?

  • 4 # 諶人

    日本與德國結盟對方來說都是勉強的

    德國對日本素來沒有好感。

    清朝與日本戰敗,被迫簽署“馬關條約”把遼東半島割讓給日本。德國厭惡小日本的貪婪,與法國、俄國聯手干預(三國干預還遼),讓日本吐出了遼東半島。

    德國一戰戰敗,日本落井下石,乘機奪取了德國在中國遼東半島的殖民地。

    在二戰前,德國親華遏日,向中國派遣軍事顧問團,將中國軍隊訓練、裝備德式化,提升了中國軍事抗日的能力。

    德國為何會與日本結盟。

    源於希特勒上臺,要為德國在一戰失敗對協約國(法英美俄)復仇。德國復仇的目標是碾壓法國英國、奪取蘇聯土地和資源、將美華人驅趕出歐洲。

    德國要實現上訴目標,想到了利用與德國沒有戰略衝突的日本。讓日本在遠東牽制德日的共同敵人蘇聯,讓強大的日本海軍在太平洋牽制英國的遠東艦隊及英國殖民地的軍事力量,還讓日本牽制在北美蠢蠢欲動的美國。

    於是德國誘惑日本在柏林簽署《反共產國際協定》,先把日本拉上反蘇聯的戰車,再簽署《德日意軍事同盟條約》,讓日本走上與法英美蘇全面對抗道路。

    希特勒當然知道詭計多端的小島打魚國日本靠不住且能耐有限,但德國出於對法英蘇美復仇戰略的通盤考慮,無奈的選擇利用一下小日本。

    希特勒回顧德日不友好歷史和從捍衛德國的榮譽思考,甚至私下認為德日結盟是德國的恥辱。

    日本選擇與德國結盟,是出於日本稱霸亞太的野心。

    德國稱霸歐洲,與日本稱霸亞太沒有戰略衝突矛盾。這是日德可以結盟的前提。

    第一,蘇聯是日本稱霸東亞的現實威脅,日俄旅順、對馬海峽戰爭、日蘇諾門坎戰役都是蘇聯威脅的具體體現。德國要動刀搞定蘇聯,日本求之不得。

    第二,美國是日本的潛在威脅。美國反對日本侵略肢解中國,公開要求日本從中國撤軍,並對日本實施包括石油、廢鋼鐵禁運在內的經濟制裁。日本出於對美國的憎恨,選擇與德國走近對抗美國。

    第三,英國與日本本無仇。但日本眼紅英國在東南亞攫取著豐厚的殖民地資源和其它經濟紅利。藉助德國削弱英國機會,日本搭上德國戰車對英國乘火打劫,欲將英國趕出亞太並取而代之。

    事實證明,日德結盟是非常失敗的。

    日德結盟後各打小算盤,彼此不信任各行其是,更談不上為了盟友兩肋插刀。

    德國突襲蘇聯、日本偷襲美國,事前都沒有相互通氣,事後也沒有相互要求對方參戰幫忙。

    德蘇在東歐生死決戰時,日本袖手旁觀,不是選擇“北上”夾擊蘇聯,而是選擇“南下”搶奪東南亞資源。而德國無暇與日本翻臉,因為德國本來就沒指望在關鍵時刻,日本會挺身而出為德國而戰!

    對比德日,德國對結盟更守誠信。日本揹著德國偷襲美國珍珠港,日美相互宣戰。希特勒為了維護盟友的誠信,也被迫向美國宣戰,讓美國堂而皇之加入歐洲對德戰爭,加速了納粹德國的滅亡。

  • 5 # 使用者白洲浪平

    野心與實為是相輔相成的,無論是個人人脈、財富擁有,過於貪婪權力、財富且眠滅人性,或者某此企業為謀利不擇手段為獲得財富,引起天怒人怨,終歸會受到懲罰。

    國家也如此。

    一個人,一個國家的國力是有限的,好戰必亡!

    二戰的日本無論是與德國結盟是最大失策?那麼它能否與英法結盟?

    道不同不相為謀。

    明治維新開啟了不斷學習了西方文明,無論是教育、科技、及工業…都迅速接

    近了西方水平,而二戰前德國作為老牌資本主義社會,湧現了許多創新的現代高科技,成了日本崇拜的物件國,而狂熱侵略性領導者希特勒上臺,他更是一個扇情的輿論引導者角色,無形中與崇拜者日本的政治精英們是臭味相投。

    二戰的結果是德國、日本成為了戰敗國。作為亞洲的侵略者日本,與德國結盟,並非失策,如果德國在吞併了歐洲,日本在吞併了中國,休生養息十年,德國聯手日本同時攻擊蘇聯,勝利者將是日丶德兩國。

    而日本在侵略中國的同時,分兵東南亞同時在德國吞併歐洲後夾擊蘇聯,更對美國珍珠港的空襲,才是失策,二戰的日本根本不可能與英法結盟,更談不上失策。

    現代戰爭,二戰開啟了高科技武器革命,並在主宰戰爭、戰略輸贏中所佔的比重更大,特別是隨著人工智慧演算法、無人智慧化武器、電磁、鐳射迅速在戰場中的成主宰力量,未來戰場作戰人員將越來越少,空天航母叢集是未來戰爭的主宰者,在人工智慧演算法複雜算無遺漏對特定目標、高價值目標的打擊成為未來戰爭模式,它是空天叢集體系的對抗和較量,與人的謀略、國家戰略決策無關,甚至與人無關!

    數理化科技創新將決定了一個國家的財富、安全。

    而在二戰中德、日結盟並不是國策失算,而是四鄰為敵,耗盡國力所致,當然如果日本擁有攻擊美國本土的核武器,美國也不會輕易招惹日本,因為日本比美國更具侵略性。

    美國介入二戰時機,德日已成強弩之未,是壓倒德、日最後一棵稻草。

  • 6 # 王祖蔭1

    一戰後,日本已在東亞稱雄。那時的″大日本帝國”幾乎囊括了整個西太平洋。英美日是當時世界三大霸主。日本要稱霸世界,對手是英美。怎麼會跟英美結盟?

  • 7 # 四川達州人

    原本是可以的。

    日本在二戰之前是英國傳統盟友,只是後期出現了變化。1936年11月25日,日本德國達成《反共產國際協定》,但這並不針對英美。1940年9月德日意三國軸心同盟才是與德國正式結盟:

    這就是為何蔣先生1937年不敢對日宣戰的一個原因,1937年7月,日本尚未與英美髮生衝突,英美更希望日本與德國共同進攻蘇聯,坐收漁利。而一旦民國對日宣戰後,日本又不與英美作戰,則後果...

    英國衰落,美國是場外決定因素

    美國為何要迅速轉變態度,支援英國?

    核心原因是德美關係破裂。

    背景因素:1940年前,美國始終在推動德日挑戰英法的地位。

    次要因素:德國二戰初期太強勢了。倘若1940年7月是英法與德國僵持,估計美國會看風景,如同一戰一樣耗幹英法德的最後一滴血,然後加入弱勢方。

    1940年6月法國滅亡。強勢的德國希望與英國和談。這也是美國期望的局面,英國日本出海軍,德國日本出陸軍,美國出槍炮和資金,共同消滅蘇聯。

    1940年6月,德軍進入巴黎

    此時,兩大國對德國祝賀消滅法國,一是斯大林,二是羅斯福。

    可英國拒絕了。原因很現實,英國與德國和談,就必須承認德國佔領西歐,則要不了三年時間,孤懸海外的英國別說世界霸主,生存都很難。因為,德國一旦有時間去整合整個西歐的人口、資源、科技、經濟與工業能力,英國想不被德國吞併都是一個奢望。

    所以,德國發動海獅行動。就是想征服英國,這是美國不能容忍的。

    被摧殘的倫敦

    就如18世紀英國保持歐洲均勢一樣,美國敢於讓德國統一西歐,進而擁有英法意的海軍與殖民地,再擁有整個歐洲超越美國自身的工業能力與經濟嘛?

    1940年9月,美國政府用驅逐艦換得英國殖民地後(剔除談判時間,美國幾乎就在德國進攻英國之後,立即作出了援助英國的決定)才有隨後的《租借法案》。

    羅斯福簽署《租借法案》

    換句話說,大約1940年7月,美國已決心最終與德國作戰。幾乎同時,倭國選擇與德國結盟,實際就是美國的潛在敵人,華盛頓逐步收緊對日貿易,缺乏石油橡膠的倭國只能看向南洋,南下進攻英美荷殖民地也就是必然。

    至於為何倭國要對美作戰?

    第一,蘇聯廣袤的西伯利亞太大,倭國陸軍沒有能力奪取。尤其諾門坎戰役讓倭國看到了陸軍與世界一流的差距。

    第二,蘇聯沒有石油橡膠。而南洋有。

    第三,美國逼倭國回到1937年7月以前的態勢,這是陽謀,倭國花費這麼大,怎麼可能放棄中國領土?

    第四,1940年7月的德國太強大,而倭國從來都有與世界第一結盟的習慣。

    法國潰敗太迅速,倭國是目瞪口呆

  • 8 # 吳芸琦

    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嚴重侵犯了英美在華利益,英美怎麼可能與之結盟?除非日本停止對中國的侵略,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日德意結盟是日本唯一的選擇,在西太平洋地區徹底打跨英美,以建立大東亞共榮圈,只要英美利益在西太平洋,日本大東亞共榮圈就不可能實現。

  • 9 # 劉小旋說

    小劉來答一下

    日本不可能和英美結盟

    其實在20世紀初英國和日本結成了同盟,我們分別從兩個國家當時所處的態勢來看一下兩國結盟的動機是什麼,為什麼說英日同盟是特殊時期特殊的產物,是不能長久的。

    我們先看一下日本:日本近代崛起是從明治維新開始的,明治維新後日本逐步對外開放,發展工業,國力迅速膨脹。當時的日本開啟世界地圖發現自己偏居一隅,只有四個小島,而且國內資源嚴重匱乏,不足以支援日本發展近代工業,日本想突破當前的困局只能不斷對外擴張,而臨近的國家只有一箇中國。日本想要取代中國成為新的東亞霸主就必須逐步擴張。日本製定了臺灣-北韓半島-中國東北-東亞大陸四個階段的擴張計劃。而事實上日本也是按照這個步驟實施的,先不斷侵略臺灣,干涉北韓半島,又在甲午中日戰爭擊敗大清,可以說1895年日本已經世紀控制北韓半島,實現了登陸,日本的勢力開始在東亞大陸不斷擴張,但是這個時候更強大的俄國出現在日本面前,俄國一直覬覦中國東北,日本也想進入中國東北。兩國矛盾就顯現出來,但是日本知道俄國實力雄厚,自己不是俄國的對手,這時候英國頻頻向日本示好,兩國終於在1902年簽訂《英日同盟協定》可以說這個協定讓日本欣喜若狂,世界霸主給自己面子,本來不結盟的英國居然和自己結成同盟。很快日俄戰爭就爆發了,日本打敗了俄國,日本事實上佔據了中國東北。

    我們再來看一下英國。英國是當時的世界霸主,一直在歐洲大陸之外干涉歐洲大陸事情,英國一直實施大陸平衡政策,就是自己不結盟,一直聯手歐洲第二對抗歐洲第一。這個時候德國透過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國力急劇膨脹,一舉成為世界第二大工業國(僅次於美國)英國就要開始著手對抗德國的事情了,首先就是拉攏法國和俄國等歐洲傳統大國來對抗德國,奈何德國實力過於強大,德國也有自己的小兄弟奧匈帝國、義大利等。德國有威脅英國霸主地位的實力也不隱藏自己的野心。歐洲大陸一時間火藥味十足,德國也沒有閒著,不斷派人和英國的盟友談判,沙俄就被德國說動了,逐步走到中立。這時候英國為了自己的全球利益要拿出主要精力來對抗德國,英國急需在東亞有一個盟友防止沙俄在遠東的擴張,東亞只有中國和日本有實力。這時候中日兩國開戰了,英國很高興,誰贏了誰就是我的盟友。日本贏了,日俄矛盾又顯現了出來,這個時候英日有著共同利益,兩國就簽訂了同盟協定。日本和俄國的戰爭說是保持中立其實是幫助日本。英國為日本提供情報,俄國艦隊支援遠東的時候英國不允許俄國艦隊在自己殖民地補給,並將俄國艦隊的實力,人員等一切情報分享給日本。俄國的支援艦隊繞過好望角已經晚了好久,海軍在海上漂流了好幾個月生理和心理已經達到了極限,這個時候俄國艦隊已經是強弩之末,而日本以逸待勞,掌握了俄國艦隊的各項情報,設下埋伏。可以說日俄戰爭日本的勝利很大程度上都是英國的功勞。

    時間來到1921年英日同盟已經到期(當時簽訂的是20年條約)。日本當然想要續約,可是英國卻不想和日本續約了。一方面德國已經打敗了,短時間無法對英國構成威脅另一方面日本在東亞的勢力急劇膨脹,可以說整個東亞都在日本的控制之內了。這個時候美國插了一腳(美國和日本的矛盾由於太平洋勢力範圍問題尤為尖銳)美國說你們兩個同盟多沒意思咱們拉上法國咱們四國關係一直都很好,咱們一起玩,咱們一起簽訂公約。英國借坡下驢當然同意,法國來湊數的顯示自己的大國存在當然也同意,美國發起的更不用說,這時候日本人心裡有一萬句髒話也要咬牙同意。就這樣日本的如意算盤被美國攪黃了,日本不是在中國勢力大嗎,美國又組織世界大國簽訂了《九國公約》這個條約說:門戶開放,機會平等。這個條約事實上侵犯了中國主權,但是卻限制了日本的發展。就這樣日本想要和英美同盟的心就徹底斷了。

    日本是不可能和英美同盟的,日本在西太平洋的擴張已經觸碰了英美的利益,英美兩國也不能容忍日本侵犯自己的在華利益。但是日本的擴張一定會侵犯英美利益。所以在這麼大的矛盾面前根本不可能同盟。而日本和德意同盟是不是錯誤歷史已經給了我們答案。

  • 10 # 樂飛虎

    不是失策,是不可能,東南亞主要是英國勢力範圍,加上中南半島是法國勢力,要想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必定與英法衝突,而一開始美國根本就想置身事外,而蘇聯與日本本來就因日俄戰爭結仇,所以沒得選!

  • 11 # 兵器世界

    我不認為與德國和義大利結盟算是失策。

    三國軸心成立於1940年9月27日,而在這一年的5月10日,德意志136個師300萬大軍已經勢如破竹地侵入法國,成功在敦刻爾克周邊圍困了40萬英法聯軍,截止到6月4日共有33.8萬人撤回英國,這場狼狽撤退造成英法即將崩潰的錯覺。

    當時全世界都認為英法輸了戰爭,雖然英國遠征軍完整地撤了回去,但他們已經是手無寸鐵的羔羊,法國也無力組織保衛巴黎的軍事力量,德軍佔領西歐是遲早的事情,這兩個全球性殖民地過即將土崩瓦解。

    (一敗塗地不止陸軍,英國空軍同樣損失慘重)

    在這種情況下,原本對德國持懷疑態度的義大利、日本迅速做出反應,義大利在6月11日出兵32個師對法國作戰,希望奪取法國南部地中海沿岸的土地,而在此之前,義大利一直宣稱自己是非交戰國,完全忘記了在《德意鋼鐵同盟》當中該有的責任;

    與義大利一樣,日本一開始也不願意捲入德國挑起的戰爭,畢竟它已經深陷中國的汪洋戰爭,在中國東北邊境也在和蘇聯緊張對峙,日本不希望受到來自海洋的安全威脅,因此不願招惹英法兩國,當面對德國挑釁英國和法國的邀請時,日本也是唯恐避之不及的。但是,英法聯軍的迅速失敗動搖了義大利和日本的避戰決心,反而讓它們看到了撿便宜的時機。

    義大利一直覬覦法國在北非的廣闊殖民地,比如突尼西亞和阿爾及利亞,還有近在咫尺的科西嘉島,這些都是墨索里尼設想的新羅馬帝國疆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當5月20號英法聯軍被圍敦刻爾克時墨索里尼就主動接觸希特勒,表達希望參戰的心情。

    相比之下,日本則要小心謹慎得多,直到德軍進入巴黎13天后的1940年9月27日,才落實三國軸心條約,態度明確地加入德國軍事集團。和義大利希望獲得殖民地一樣,日本也早就覬覦法國和英國在遠東的殖民地了,比如富饒的印度支那、馬來亞、婆羅洲和新加坡等地,這裡盛產戰略物資糖、橡膠、石油、大米和鋁金屬,還有一切日本想要的東西。

    在英法聯軍大敗之際,日本燃起趁火打劫的野心一點也不奇怪,它選擇迅速與德國和結盟也是沒有錯的,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德國高階工業技術的支援,比如寶馬公司的DB601系列航空發動機、亨克爾公司的氣動技術以及德國化學工業的支援等等,日本正式加入軸心國後,獲得了來自德國的技術回報,為其在遠東地區的軍事擴張增加羽翼,這是非常划算的選擇,遠遠算不上失策。

    一年多後的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分成三個部分,分別用於偷襲珍珠港、圍攻菲律賓和入侵馬來亞,僅在5個月內就實現了其東亞共榮圈的設想,沒有與德意結盟的選擇,就不可能實現這麼大的擴張目標。

    有人可能要說,日本加入軸心國後挑起太平洋戰爭,最終導致自己毀滅,這難道不足以說明日本的選擇是戰略失策嗎?

    其實這種想法根本站不住腳,因為日本在中國猛烈擴張並與蘇聯達成互不侵犯條約,嚴重傷害到英美法三國利益的同時,也讓英國、法國和美國意識到遠東綏靖政策破產,都不願意再容忍日本的擴張行為,隨後在貿易中限制日本,這讓後者感覺到嚴重的危機,因為日本的鋼鐵、糧食、石油等資源嚴重依賴進口,英法美的態度鉅變讓日本很不放心。

    在這種情況下,趁著法國戰敗搶奪東南亞殖民地的計劃被日本高層接受,至少要儘快搶佔盛產糧食和糖的越南、高棉,當時還是主權獨立國家的泰國也有部分能源可供日本進口,所以在1940年的9月末,已經沒有什麼能阻擋日本加入德意軸心國了。

    換個角度想,日本與德意結盟並不是導致太平洋戰爭爆發的直接因素,美國、英國、法國、荷蘭等國與日本不可調和的矛盾才是主要原因,只要日本不離開中國,來自上述各國的經濟制裁是遲早的事情,與其坐等困境到來,還不如與德意結盟做好戰爭準備。

    (德國向日本提供了大量尖端技術,這個盟友是非常給力的)

    那麼日本有無可能與英法結盟呢?這個當然是沒可能了,因為日本迫切地想要獲得東南亞的自然資源,將國家命運抓在自己手中,而英法是絕對不可能放棄任何一塊殖民地的,德國在佔領法國之後曾逼迫維希法國將位於越南的軍事基地轉交給日本,這導致日本在越南南部登陸,隨後立刻就遭到美國、英國、荷屬東印度的石油禁運,雙方沒有任何退讓的餘地,戰爭是最後的選項。

    電影《血戰中途島》開場有這樣一段山本五十六的對話,他對美國外交官說:不要把日本逼得太緊,必須給他這種還算清醒的人一個制止戰爭的機會.......,言外之意就是整個日本都不清醒了,歸根結底毀掉日本的是它自己的野心,與加入軸心國同盟沒有直接關係。

  • 12 # 米粒閒聊

    為何說當年日本與德意結盟乃是最大的失策?曰本能與美英結盟嗎?首先,在二戰全面爆發前,日本與美英兩國是沒有結盟的可能。日本,至少從1927年7月25日的“田中奏摺(時任曰本首相田中義一,提岀了“如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

    開始,曰本註定了要實施侵略中國東北地區和全面侵華戰爭,也就註定了曰本要損害美英等國的在華利益。而且,日本徵服中國並不是曰本的最終目的,曰本是想用侵佔中國後,憑藉著侵佔來的各種資源來稱霸、征服世界。日本,無論是岀於哪個目的,都會與美英等國發生不可調和的矛盾和危機,勢必會引發他們之間的大規模的戰爭。因此,曰本是不可能與美英等國結盟的,他們之間只會結仇的。又因為,德意兩個法西斯國家,也是要透過損害英法等國的利益,來實現自己的擴張。所以,日本德國義大利三個臭味相投的法西斯國家才逐漸地走到了一起,併成為了引發二戰的三個禍頭。

  • 13 # 貓貓呵呵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至於第一問,歷史已經證明了,不再贅述。至於第二問,確實存在日本與美英結盟的可能,但需要有前提,首先就是中國與德國結盟,其次是日本承諾保護美英在華及太平洋利益。這種可能性在開戰初期是有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Oppo r17的ai應用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