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舉正奏狀元黃定
黃定(1130—1198年),字泰之,號龍嶼,晚號鞏溪居士。為永福縣(今永泰縣)一都龍嶼村(現一都村,1958年劃歸福清縣)人。系南宋初年四劾秦檜而名震當世的殿中侍御史黃龜年的堂侄孫。
黃定幼年好學,擅詩詞,有文才。少年時十分勤學,苦學經史。28歲獲得補太學生資格,升入國子監求學。乾道七年(1171年),他從太學考取“預薦”資格,會試時,他在皇帝面試策問中,針對金兵壓境、南宋偏安江南的危局,大膽建議皇上振作精神,改正過失,糾正“自喜”、“自是”等弊端,虛心傾聽重臣意見。因其言辭甚為懇切直爽,深受孝宗皇帝讚賞。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中壬辰科進士一甲第一名(狀元)。黃定曾任潮州知府。任上,關心民間疾苦,盡力剷除弊政、復甦民田,撥官田為學田,以贍養寒士貧儒,深受潮州人民愛戴。轉任溫州知府後,為政清廉,興利除弊,被當地士民所讚頌。黃定官至國子監祭酒,卒後歸葬一都下倪山。
自隋至清,在中國1300多年的科舉史上,黃定是現有福清地域上第一個文舉正奏狀元。現在一都鎮區仍存有黃鞏溪居士狀元府遺址,當年黃定曾為該建築手書布帛聯一對,上書“青山御史第,喬木狀元家”。
二、武舉正奏狀元林㟽
林㟽,字珙中,生卒年不詳。福清東塘(今福清東門外瑞亭)人。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甲辰科武舉第一名。
林㟽中武狀元后不肯從軍擔任武官,而是向主考官王藺辭行。王藺問其緣由,他回答說,“不能忍受笞棰之辱”。當時,宋軍等級森嚴,實行所謂“階級法”,上級體罰下級是家常便飯,時常對新從軍的武進士動粗。林㟽雖修習弓馬刀槍,但畢竟也習文多年,可以算在讀書人的行列。嚴酷的現實,使原本想投筆從戎,為朝廷效命疆場、收復失地的林㟽等武進士們卻步。主考官王藺對此表示同情,先後兩次向皇帝進言,請求朝廷下詔,命令軍帥對武進士待之以禮,得到採納。此後,武進士在軍隊中的地位大為提高。
林㟽出身武舉,但主要才幹表現在地方擔任文官。歷任廣西柳州、梧州和廣東潮州三州刺史,任職期間體察民情,官聲顯著。
廣東潮州的濟川橋(現稱廣濟橋,俗又稱湘子橋),與趙州橋、洛陽橋、蘆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曾被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最早的啟閉式橋樑”。該橋“十八梭船二十四洲”,風格獨特,規模宏大,從北宋至元,建造共歷300餘年。林㟽任潮州刺史期間,曾組織增築該橋。
且工林㟽雖是武狀元,卻很有文才,且工詩詞,善書法,著有《永陽志》三十五卷,《永樂大典》《廣東通志》《潮州府志》《宋詩紀事補遺》均錄有他的詩作。
林㟽中狀元后,曾在東塘建有“武狀元坊”(後改為“狀元坊”)。
三、文舉特奏狀元林石
特奏,也稱恩科,為宋代科舉名目。宋制規定,凡舉人屢經省試或殿試未錄者,遇皇帝親自殿試時,允許由禮部貢院另立名冊上奏參加殿試,及第者特賜本科出身,稱特奏名,以別於禮部貢院合格奏名舉人的正奏名。特奏名第一名即為特奏狀元,也稱特魁、恩科狀元。特奏名後來也分文舉、武舉二門。南宋福清所出的二名特奏狀元,均屬文舉(文科)。
林石,南宋理宗寶慶二年(1226年)丙戌科恩科(即特奏)狀元。據《三山志》記載,“文舉特奏,林石,狀元,字良顯,居福清……”《八閩通志》卷14“福清縣坊市”記載,“狀元坊,宋時為林良顯特魁立”。林石中狀元后官職不詳,由於目前史料不全,其事蹟尚難以考證。
四、文舉特奏狀元王宗合
《八閩通志》卷14“福清縣坊市”記載:“狀元坊,在靈德里徑江,宋時為王宗(合)特魁立。”這說明宋代在靈德里徑江(今上逕)也有過一座紀念特魁的狀元坊。
據宋《三山志》卷32載:“嘉熙二年文舉特奏,王宗合,狀元,字遇父,貫紹興,居福清。”《八閩通志》卷47亦載:“嘉熙二年戊戌科,特奏名第一人,王宗合,貫紹興,居福清。”可為互證。
明如一《福清縣誌續略》卷6同樣載:“嘉熙二年戊戌科特奏名,王宗合,字遇父,徑江人,第一人,太學博士。”
一、文舉正奏狀元黃定
黃定(1130—1198年),字泰之,號龍嶼,晚號鞏溪居士。為永福縣(今永泰縣)一都龍嶼村(現一都村,1958年劃歸福清縣)人。系南宋初年四劾秦檜而名震當世的殿中侍御史黃龜年的堂侄孫。
黃定幼年好學,擅詩詞,有文才。少年時十分勤學,苦學經史。28歲獲得補太學生資格,升入國子監求學。乾道七年(1171年),他從太學考取“預薦”資格,會試時,他在皇帝面試策問中,針對金兵壓境、南宋偏安江南的危局,大膽建議皇上振作精神,改正過失,糾正“自喜”、“自是”等弊端,虛心傾聽重臣意見。因其言辭甚為懇切直爽,深受孝宗皇帝讚賞。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中壬辰科進士一甲第一名(狀元)。黃定曾任潮州知府。任上,關心民間疾苦,盡力剷除弊政、復甦民田,撥官田為學田,以贍養寒士貧儒,深受潮州人民愛戴。轉任溫州知府後,為政清廉,興利除弊,被當地士民所讚頌。黃定官至國子監祭酒,卒後歸葬一都下倪山。
自隋至清,在中國1300多年的科舉史上,黃定是現有福清地域上第一個文舉正奏狀元。現在一都鎮區仍存有黃鞏溪居士狀元府遺址,當年黃定曾為該建築手書布帛聯一對,上書“青山御史第,喬木狀元家”。
二、武舉正奏狀元林㟽
林㟽,字珙中,生卒年不詳。福清東塘(今福清東門外瑞亭)人。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甲辰科武舉第一名。
林㟽中武狀元后不肯從軍擔任武官,而是向主考官王藺辭行。王藺問其緣由,他回答說,“不能忍受笞棰之辱”。當時,宋軍等級森嚴,實行所謂“階級法”,上級體罰下級是家常便飯,時常對新從軍的武進士動粗。林㟽雖修習弓馬刀槍,但畢竟也習文多年,可以算在讀書人的行列。嚴酷的現實,使原本想投筆從戎,為朝廷效命疆場、收復失地的林㟽等武進士們卻步。主考官王藺對此表示同情,先後兩次向皇帝進言,請求朝廷下詔,命令軍帥對武進士待之以禮,得到採納。此後,武進士在軍隊中的地位大為提高。
林㟽出身武舉,但主要才幹表現在地方擔任文官。歷任廣西柳州、梧州和廣東潮州三州刺史,任職期間體察民情,官聲顯著。
廣東潮州的濟川橋(現稱廣濟橋,俗又稱湘子橋),與趙州橋、洛陽橋、蘆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曾被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最早的啟閉式橋樑”。該橋“十八梭船二十四洲”,風格獨特,規模宏大,從北宋至元,建造共歷300餘年。林㟽任潮州刺史期間,曾組織增築該橋。
且工林㟽雖是武狀元,卻很有文才,且工詩詞,善書法,著有《永陽志》三十五卷,《永樂大典》《廣東通志》《潮州府志》《宋詩紀事補遺》均錄有他的詩作。
林㟽中狀元后,曾在東塘建有“武狀元坊”(後改為“狀元坊”)。
三、文舉特奏狀元林石
特奏,也稱恩科,為宋代科舉名目。宋制規定,凡舉人屢經省試或殿試未錄者,遇皇帝親自殿試時,允許由禮部貢院另立名冊上奏參加殿試,及第者特賜本科出身,稱特奏名,以別於禮部貢院合格奏名舉人的正奏名。特奏名第一名即為特奏狀元,也稱特魁、恩科狀元。特奏名後來也分文舉、武舉二門。南宋福清所出的二名特奏狀元,均屬文舉(文科)。
林石,南宋理宗寶慶二年(1226年)丙戌科恩科(即特奏)狀元。據《三山志》記載,“文舉特奏,林石,狀元,字良顯,居福清……”《八閩通志》卷14“福清縣坊市”記載,“狀元坊,宋時為林良顯特魁立”。林石中狀元后官職不詳,由於目前史料不全,其事蹟尚難以考證。
四、文舉特奏狀元王宗合
《八閩通志》卷14“福清縣坊市”記載:“狀元坊,在靈德里徑江,宋時為王宗(合)特魁立。”這說明宋代在靈德里徑江(今上逕)也有過一座紀念特魁的狀元坊。
據宋《三山志》卷32載:“嘉熙二年文舉特奏,王宗合,狀元,字遇父,貫紹興,居福清。”《八閩通志》卷47亦載:“嘉熙二年戊戌科,特奏名第一人,王宗合,貫紹興,居福清。”可為互證。
明如一《福清縣誌續略》卷6同樣載:“嘉熙二年戊戌科特奏名,王宗合,字遇父,徑江人,第一人,太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