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7月,日軍在中途島海戰後,為實施“南下”政策,從兩個方向上向南推進,一個是在瓜達爾卡納爾島修建空軍基地,另一個是組建“南海支隊”,翻越歐文斯坦尼山脈攻佔莫爾茲比港,完成登陸澳洲的戰役準備。
日軍“南海支隊”全部由參加過馬來西亞戰鬥,有豐富的熱帶叢林作戰經驗的老兵組成,戰鬥意志十分強悍。每名士兵除了攜帶大量的裝備物資外,還配備了一把大砍刀,硬是在叢林中砍出了一條路,向著莫爾茲比港一步一步艱難推進。
相比難行的山路,對付沿途的澳洲軍隊根本不是大問題,十幾天的作戰,“南海支隊”離歐文斯坦尼山脈的頂峰僅一步之遙。也就是說,翻過主峰就剩下無險可守的莫爾茲比港了,而那裡只有一支戰鬥力不強的澳洲旅駐守,形勢危急。
麥克阿瑟也終於被殘酷的現實打醒,日軍頑強的戰鬥力出乎他的預料。如今,不要說準備反攻菲律賓,就連消滅近在遲尺的日軍,他都十分的不自信。不斷撤退的聯軍,讓他再次想起了在菲律賓的日子,難道巴丹式的慘狀要再來一次嗎?
更火上澆油的是,悲觀情緒充斥著整個司令部,甚至一些人質疑麥克阿瑟的“以攻為守”的戰略,建議退回澳洲,重新建立防線。被激怒的馬克阿瑟,一面向社會重申自己抗戰到底的決心;一面採取積極措施,制止失敗主義的言論。
冷靜下來的麥克阿瑟認真分析了形勢。他認為,儘管對手十分強悍,但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也面臨著斷糧、缺醫少藥的困難,並在澳洲軍隊的節節抗擊下,孤軍深入的“南海支隊”,猛烈的攻勢不會持續太久,他要做的就是等待。
果不其然,到了8月下旬,日軍的腳步明顯減緩許多,戰鬥力一點一點被消耗。更讓他確信的是,透過截獲的情報得知,“南海支隊”已經斷糧多日,非戰鬥減員十分厲害,明顯呈現出“強弩之末”的景象。麥克阿瑟的臉,“由陰轉晴”了。
1942年8月,日軍“南海支隊”翻越歐文斯坦尼山脈,目標直指莫爾茲比港。儘管出人意料,達到了“出奇制勝”的效果,但對其後勤和實力的高度自信,讓他們付出了慘重代價,在與大自然的抗爭中,日軍的敗相逐漸顯露。
而“以逸待勞”的澳洲守軍,也在頹勢中漸漸恢復過來,不僅遲緩了日軍前進的腳步,而且依託有利地形,在歐文斯坦尼山脈中建立一條穩固的防線。面對疲憊不堪的日軍,麥克阿瑟只需靜靜地等待,這夥日軍就會不戰而退或自生自滅。
但一貫喜歡“大折騰”的麥克阿瑟,認為這是他表現得最好機會。更讓他底氣十足的是,在北非戰場久經考驗的澳洲第7師,已經大規模的登陸巴布亞;從國內調來的兩個步兵師,整編為第1軍團整裝待發,500多架戰機也做好了準備。
在他看來,登陸巴布亞的日軍必須全殲。一方面鼓舞士氣,克服“恐日症”,另一方面全殲進攻之敵是最好的戰績,擊退或擊潰,分量明顯輕了許多。他太渴望一場勝利,來洗刷獨自逃離菲律賓的恥辱。當然,關鍵還是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
他一聲令下,美澳聯軍兵分三路對1萬多日軍實施了包圍。為了加快戰鬥部署,麥克阿瑟甚至實施了大規模空運,運送2個步兵團掐斷日軍退路。並集中了5個師的兵力,形成5:1的絕對優勢,要的就是速戰速決,一舉殲滅進犯之敵。
然而,日軍的精銳不是吃素的,雙方經過一個月的激戰,頑強的日軍居然抵擋住美澳聯軍的衝殺,儘管損失慘重,但確實讓對手見識了他們的“厲害”。其實,久戰不決也同樣“折磨著”美澳聯軍,長達1600多公里的後勤補給也在告急。
戰鬥進入了僵局,讓信心滿滿的麥克阿瑟十分惱火,這不僅影響著戰爭的程序,而且打亂了反攻菲律賓的計劃。關鍵時刻需要關鍵人物,他決定司令部遷移莫爾茲比港,他要親自督戰。效果是顯著的,受到鼓舞的美澳聯軍很快全殲了日軍。
善於宣傳自己的麥克阿瑟,在戰役還未結束,就向華盛頓發出了報捷電報,勝利的興奮之情溢於言表。不管怎麼說,長達半年的巴布亞戰役,是他與日軍作戰以來,取得的最大一次勝利,既告慰“巴丹的陰魂”,也表達他反攻到底的決心。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老兵不死,麥克阿瑟回憶錄》
1942年7月,日軍在中途島海戰後,為實施“南下”政策,從兩個方向上向南推進,一個是在瓜達爾卡納爾島修建空軍基地,另一個是組建“南海支隊”,翻越歐文斯坦尼山脈攻佔莫爾茲比港,完成登陸澳洲的戰役準備。
日軍“南海支隊”全部由參加過馬來西亞戰鬥,有豐富的熱帶叢林作戰經驗的老兵組成,戰鬥意志十分強悍。每名士兵除了攜帶大量的裝備物資外,還配備了一把大砍刀,硬是在叢林中砍出了一條路,向著莫爾茲比港一步一步艱難推進。
相比難行的山路,對付沿途的澳洲軍隊根本不是大問題,十幾天的作戰,“南海支隊”離歐文斯坦尼山脈的頂峰僅一步之遙。也就是說,翻過主峰就剩下無險可守的莫爾茲比港了,而那裡只有一支戰鬥力不強的澳洲旅駐守,形勢危急。
麥克阿瑟也終於被殘酷的現實打醒,日軍頑強的戰鬥力出乎他的預料。如今,不要說準備反攻菲律賓,就連消滅近在遲尺的日軍,他都十分的不自信。不斷撤退的聯軍,讓他再次想起了在菲律賓的日子,難道巴丹式的慘狀要再來一次嗎?
更火上澆油的是,悲觀情緒充斥著整個司令部,甚至一些人質疑麥克阿瑟的“以攻為守”的戰略,建議退回澳洲,重新建立防線。被激怒的馬克阿瑟,一面向社會重申自己抗戰到底的決心;一面採取積極措施,制止失敗主義的言論。
冷靜下來的麥克阿瑟認真分析了形勢。他認為,儘管對手十分強悍,但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也面臨著斷糧、缺醫少藥的困難,並在澳洲軍隊的節節抗擊下,孤軍深入的“南海支隊”,猛烈的攻勢不會持續太久,他要做的就是等待。
果不其然,到了8月下旬,日軍的腳步明顯減緩許多,戰鬥力一點一點被消耗。更讓他確信的是,透過截獲的情報得知,“南海支隊”已經斷糧多日,非戰鬥減員十分厲害,明顯呈現出“強弩之末”的景象。麥克阿瑟的臉,“由陰轉晴”了。
反攻的時機成熟,麥克阿瑟要親自督戰。1942年8月,日軍“南海支隊”翻越歐文斯坦尼山脈,目標直指莫爾茲比港。儘管出人意料,達到了“出奇制勝”的效果,但對其後勤和實力的高度自信,讓他們付出了慘重代價,在與大自然的抗爭中,日軍的敗相逐漸顯露。
而“以逸待勞”的澳洲守軍,也在頹勢中漸漸恢復過來,不僅遲緩了日軍前進的腳步,而且依託有利地形,在歐文斯坦尼山脈中建立一條穩固的防線。面對疲憊不堪的日軍,麥克阿瑟只需靜靜地等待,這夥日軍就會不戰而退或自生自滅。
但一貫喜歡“大折騰”的麥克阿瑟,認為這是他表現得最好機會。更讓他底氣十足的是,在北非戰場久經考驗的澳洲第7師,已經大規模的登陸巴布亞;從國內調來的兩個步兵師,整編為第1軍團整裝待發,500多架戰機也做好了準備。
在他看來,登陸巴布亞的日軍必須全殲。一方面鼓舞士氣,克服“恐日症”,另一方面全殲進攻之敵是最好的戰績,擊退或擊潰,分量明顯輕了許多。他太渴望一場勝利,來洗刷獨自逃離菲律賓的恥辱。當然,關鍵還是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
他一聲令下,美澳聯軍兵分三路對1萬多日軍實施了包圍。為了加快戰鬥部署,麥克阿瑟甚至實施了大規模空運,運送2個步兵團掐斷日軍退路。並集中了5個師的兵力,形成5:1的絕對優勢,要的就是速戰速決,一舉殲滅進犯之敵。
然而,日軍的精銳不是吃素的,雙方經過一個月的激戰,頑強的日軍居然抵擋住美澳聯軍的衝殺,儘管損失慘重,但確實讓對手見識了他們的“厲害”。其實,久戰不決也同樣“折磨著”美澳聯軍,長達1600多公里的後勤補給也在告急。
戰鬥進入了僵局,讓信心滿滿的麥克阿瑟十分惱火,這不僅影響著戰爭的程序,而且打亂了反攻菲律賓的計劃。關鍵時刻需要關鍵人物,他決定司令部遷移莫爾茲比港,他要親自督戰。效果是顯著的,受到鼓舞的美澳聯軍很快全殲了日軍。
善於宣傳自己的麥克阿瑟,在戰役還未結束,就向華盛頓發出了報捷電報,勝利的興奮之情溢於言表。不管怎麼說,長達半年的巴布亞戰役,是他與日軍作戰以來,取得的最大一次勝利,既告慰“巴丹的陰魂”,也表達他反攻到底的決心。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老兵不死,麥克阿瑟回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