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375154590629

    椰殼佛珠歷史悠久,是果實類佛珠的重要代表。椰,或作“枒”,是一種生長在熱帶地區的常綠喬木。果實叫椰子,剝去外皮後,椰棕可以製作床墊,椰汁和椰肉可直接食用或加工食品,內果皮(椰殼)可用來製作佛珠、紐扣或其他工藝品,邊角廢料還可以製作椰殼碳。

    唐宋時期已有此佛珠,到清代有史料可查,古來即為漢藏佛教所喜愛。清代稱“木牙”、“椰蒂”、“滿貫”,尤其是包漿一流的老椰殼菩提佛珠,更是很難求到,其價值也遠遠超過老紫檀佛珠。制式一般形為扁珠,用椰殼或椰蒂磨製,表面看其材料普通,但一串好品相椰殼佛珠也極其罕見。盤佩椰殼佛珠,冬不涼手,夏不畏汗。

    清代袁枚《隨園詩話》中說:“近來習尚,丈夫多臂纏金鐲,手弄椰珠……。”趙棻在《濾月軒文集》中亦有相同的記載:“乾隆年間,戶部侍郎趙秉衝,精選一串椰子數珠,珍比千狐之腋。”這段話描述應該是精品“椰蒂”佛珠,而非普通椰殼。“珍比千狐之腋”古人有集腋成裘(狐白之裘)的典故,就是用上千只狐狸腋下的白色皮毛做成皮襖,十分珍貴罕見。而椰蒂佛珠,同樣是一個椰子殼只能取一片,才能有如此比喻。

    椰蒂的特點除了稀少外,棕眼少是他的最大優勢,第二個優勢是厚度,最少也有5mm,厚一些的能輕鬆取到8mm,甚至10mm。但是直徑由於位置所限,通常只取8mm才能保證其厚度。

    椰殼取材原料除了常見的海南椰殼之外,進口椰殼多來自尼泊爾、馬來西亞與菲律賓等地,椰殼顏色呈深棕色,棕眼較少,金線較細,密度高於中國海南椰子殼。海南椰殼佔據椰殼市場70%的份額,他的特點是棕眼大,金線粗,密度比進口椰殼略差,從製作時下料的速度上即可看出。而印度椰子很小,椰殼也很薄,取材基本都小於等於4毫米,很難出念珠所需5毫米以上的原料,所以只能做椰殼片。

    從顏色上看,進口椰殼原料顏色深棕、海南椰殼顏色接近於咖啡色或棕黃色,盤玩兩個月變色直至黑亮。市場上出現的油燜椰殼(幾乎是黑色)則是為了讓椰殼更好銷售,部分商家塗油讓椰殼變黑,至於盤玩起來其實一樣,總之都是變黑,但是亮度會比不悶油的變得慢。

    另外也有染色椰殼(一般為純黑色,如墨碳),屬於低階處理方法,用什麼的都有,高錳酸鉀、鞋油、墨汁之流上手掉色無需多說,以次充好將帶有白皮的椰殼染色以充厚度的做法也常見,甚至那椰殼近親——棕櫚果殼充數的也有。

    椰殼生產相對粗放,誤差範圍基本都在正負0.2mm內。但高階手工椰殼可以誤差要求更加嚴格,一般大於0.1mm就別說自己是高階手工了。因為材料所限價Grand SantaFe高,一般椰殼規矩的不含皮厚度上6毫米已經不多了,7毫米的成品就是高階椰殼念珠了。

    雲宿並不建議一味追求厚度,大有大的好,小有小的妙,適合自己才是最好(108的佛珠厚度5~7最佳,弄一條10mm厚度的108佛珠掛脖子太長也不順眼)。畢竟,文玩在老年間是文人雅士的玩物,這裡就要突出一個“雅”字。一味跟風“求貴”,選擇傻大、土豪的玩法,勞民傷財換來的也只是別人不屑的目光。

    其他方面其實非常簡單,少棕眼、少金線、決不能帶白皮,做工規整、整體感強,抻起來一條線,款型雅緻也就好了。椰殼為天然材質,影響美觀的伴生瑕疵有棕眼、金線等,棕眼大的可能看起來好似坑洞,即使是進口馬、菲高階原料也在所難免,就好像星月不可能沒有星,象牙不可能沒有紋。這兩點伴生缺陷其實並不十分影響椰殼日後的美觀,可以透過盤完逐漸遮蓋消失的。但是大棕眼坑洞、粗金線在外表面實在是很醜,影響美觀,就不可取了。

    因此若您希望選購一條几乎完全沒有棕眼的的椰殼,去市場上買很多條普品之後精選也無法做到!直接買品質較好的椰蒂吧!椰蒂價格貴一些屬於必然,但卻是一步到位的選擇。工藝也要注意,一些玩家遇到拿到手黑又亮,但盤完後變烏,類似反鹼的椰殼,據瞭解應該是在加工拋光的時候上了蠟,為了快速拋亮提高賣相,上蠟的東西沒法玩出來(玉石類還好,木頭菩提累的最恨上蠟)大家都知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穆里尼奧走了博格巴就3場造9球,曼聯真的因此重回巔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