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冷雨似箭
-
2 # 一楊直賀畫楓婉
《 在細雨中呼喊》的語言獨特,具有詩意性、議論性和荒誕性,表面上敘述透露出不確定性,這接近餘華所追求的真實性。這三重語言特性,有助於小說主題的建構和人物命運與生存狀態的揭示。在餘華眾多的著作 中,甚至在中國當代文學作品中,這部小說的語言是獨具特色的,它的形成離不開南方的文化氛圍和西方現代主義 文學、後現代主義文學對餘華的影響。
《在細雨中呼喊》是一本關於記憶的書,是餘華髮表於1991年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它的結構來自於時間的感受,確切地說是對已知時間的感受,也就是記憶中的時間。這本書試圖表達人們在面對過去時,比面對未來更有信心。
在這部作品中作家對命運進行了深刻的解讀,獨特的闡釋,對人性進行了無情的剖析和批判,整部作品真實而準確地展現著“文化荒原”時期人們情感的絕望。
餘華雖然藉助自言自語獲得了某種精神上的短暫平靜,但瀰漫於整個小說中的卻仍是無所不在的心靈張力,這種內在的矛盾性使作品豐富和複雜,若隱若現的多重主題,共同構築成為一個龐雜的迷宮世界,每一個主題限於小說的結構都無法展開,但又都給予了人們以飽滿豐富的想象空間。
餘華在小說裡並不是為了描寫中國的現實狀況——中國農村;更確切地說是城鎮的現實狀況,儘管這些地方從未明確指出過——而是為了更好地闡述關於存在的人生哲理:命運交錯、家庭關係、個體孤獨、寬容及人類樂於掌控一切的天性。
餘華《在細雨中呼喊》特別是書中的“我”始終存在並以一個通曉結局的人在提前敘述事實的結局,彷彿是記憶的統治者,有著無可排除的命運和無奈。當寫到孫光明的死亡:”就這樣,我一直看著孫光明洋洋自得地做向未知之死,而後面那個還將長久活下去的孩子,則左右挎著兩個籃子,搖搖晃晃並且疲憊不堪地追趕著前面的將死的人。”在留意到他落在結尾的曰期,一九九一年九月十七日,那時他三十一歲,他所說的,試圖以一個句子終結一個事物的語言,“活著的人是無法看清太陽的,只有臨死之人的眼晴才能穿越光芒看清太陽。”將死者埋葬以後,死者便永遠躺在那裡,而生者繼續走動。他一旦脫離時間便固定下來,我們則在時間的推移下繼續前行。或許文字只是表達你的思緒,只有如何讓你的文字捜索到你的頻段,讓他人透過你的文字共震於你的頻段而己。小時候踩踏浮鬆的青石板一角,濺起另一角的髒泥水,如此樂此不疲我也一樣擁有。你在他人的敘述中找到你的熟悉,你確說不出你的歡喜。是誰在呼喊,呼喊的是誰?是餘華《在細雨中呼喊》的語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