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JHCulture

    文化的繁榮與否最核心的是人,與國力強弱沒有必然的關係。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力與現在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卻造就了中國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百家爭鳴”時代。

    當下,我們提的“文化自信”也是源於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優秀傳統文化。

    文化是一種信仰,有信仰的人多了,文化就會成為一種自覺,成為一種潮流和規範,文化自然就會繁榮。

  • 2 # 文蹤俠旅

    文化的基礎一定是國力強盛的象徵。大唐詩歌文化的興起以貞觀之治的開元盛世為底蘊,創造了史無前例的詩歌黃金時代。以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為代表的優秀詩人,把中國詩歌引入鼎盛時期,也為大唐盛世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宋詞的興起以辛棄疾、李易安等著名詞人為代表,重在體現宋朝國力由強盛走向衰弱,人民生活由安定走向離亂的掙扎痛苦,所以宋詞多悲壯或憂戚,讓宋朝的文化背景給人一種蒼涼與無奈的感覺。所以,詩歌與國力有關,不僅僅是國家意志的文化體現,也是人民生活的真實反映。

  • 3 # 環宇同城

    馬克思主義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不管唐還是宋,文化的繁榮與經濟發展密不可分。

    唐朝在安史之亂以前,歷經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唐中宗在位較短)與唐玄宗李隆基的勵精圖治,使得唐朝的文治武功達到巔峰。

    武功:

    唐太宗降服突厥,東突厥歸附,解決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

    唐高宗與武則天時期,參與北韓半島的百濟、高句麗與新羅三國爭霸。得到唐朝支援的新羅最終完成半島統一,並聯合唐朝在白江口全殲日本軍隊。武則天重新掌控西域,恢復安西都護府,恢復斷絕已久的絲綢之路。

    唐玄宗: 唐朝勢力達到巔峰,西邊達到今天中亞地區的鹹海。湧現出高仙芝等一批戰將。東北的渤海國,西南的大理國皆臣服唐朝。

    四海鹹平之後,唐朝獲得了安定的發展環境。唐太宗勵精圖治二十年開創貞觀之治,武則天全面繼承並發展唐太宗的政策。

    由此唐朝的文化開始繁榮發展起來,並澤被東亞各國。日本從大化革新開始,直到唐朝後期,前後有十多批次遣唐使成功抵達西安。新羅也同樣派遣留學生。

    唐朝文化極度繁榮與開放,可謂“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留下了閃爍古今的唐詩三百首。

    宋朝,始終秉持強幹弱枝的國策,對外政策基本上採取守勢。但這並不代表宋朝軍隊不能縱馬馳疆,宋在王安石變法後曾對西夏元昊發動過懲罰性的戰爭,也能與遼、金形成戰略對峙的態勢。

    宋朝重文輕武的國策,文人騷客已不可能像唐朝人可以選擇投筆從戎,建功立業,只得寄情山水或開學授課,奠定了群眾基礎。

    兩宋時期,陸上絲綢之路掌控在北方的遼、金手裡,客觀環境迫使兩宋政府格外重視對外貿易。開創諸多新的海上絲路,為政府創造了大量的稅收。

    藏富於民的經濟政策,營造了寬鬆的社會環境,並促進原始市民階層的誕生。物質上豐富的這些人,對精神文化需求迫切。

    另外,兩宋時期,雕版印刷技術發達,為文化的普及與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援。

    總而言之,文化的發展與繁榮必然離不開經濟的支援。如果說唐朝是一種大開大合的盛世景象,宋朝則是溫婉內秀的知性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的一撇一捺各代表什麼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