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吃貨的小確幸呀

    餐前組織

    1. 用音樂律動和手指遊戲等方式組織幼兒盥洗,減少等待現象 。

    每餐前的盥洗是必不可少的程式,以往總是老師維護好幼兒的秩序,以組為單位進行盥洗,一位老師在教室看護好教室裡的幼兒,另一位老師要注意幼兒上廁所的安全和幼兒洗手的情況。

    從第一個孩子洗完手到最後一個孩子洗完手中間有一段時間差,從洗完手到端到碗吃飯又有一段時間差,是幼兒消極等待比較多的環節,如老師組織不當,先前孩子洗乾淨的手又要再次汙染。

    為了減少多數幼兒的無謂等待,老師可以積極開動腦筋,形成每個班自己獨特的組織方式,如有的班以不同的動物為名對幼兒進行角色分組,經過多次的觀察,總結出每次進盥洗間幼兒合適的人數和所需時間,然後對音樂的長短進行調整,錄製磁帶播放,以對應的動物音樂對幼兒進行有序調動,中間有目的穿插需要複習鞏固的律動。

    當兩組幼兒進行盥洗活動時,其餘的幼兒正在專心地做律動。盥洗回來的幼兒隨時跟進,既照顧到了幼兒間盥洗時間長短的差異,又照顧到全體幼兒,沒有了無謂等待時間,孩子洗乾淨的手也不會再次汙染。中間穿插的音樂律動會定時更換,有的班以手指遊戲為穿插,以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孩子學習的開心,老師組織輕鬆。環節過渡不再是一個難題。

    2. 創設寬鬆的就餐環境,開展餐前食譜播報活動,促進幼兒食慾。

    幫助幼兒調節情緒,讓幼兒在良好和愉悅的情緒下進餐是餐前活動的主要目的。

    主要的方法是開展餐前播報活動,大班幼兒有了一定的獨立性,為了鍛鍊幼兒的表達能力,每天由值日生提前一天在家中和家長一起收集當天食譜的相關營養知識,在每餐前當小小資訊播報員,向全體同伴播報當餐的食譜及其營養價值。

    中小班孩子自主性不夠,對於飲食的營養價值認識不清。老師就事先了解當天的菜譜,利用網路搜尋菜餚營養價值的圖文,在餐前給孩子看。色彩豔麗的圖片,加上教師生動的描述,不僅讓幼兒瞭解每種菜對自己的身體生長的好處,還營造了孩子想吃、樂吃、愛吃的心理氛圍,當保育員把飯端到班上時,用飯菜的香味再次調動孩子們的食慾。

    就餐時的細節組織

    1. 把握好幼兒就餐時間,掌握正確的就餐方法 。

    專家指出,就餐時間過少或過多,都會影響到孩子營養素的合理攝取,由於鐵攝入不足,從而導致缺鐵性貧血患病率增高。兒保專家主張,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幼兒每次就餐所用時間在30~40分鐘為宜。

    因此,班級教師和保育員針對吃飯過快的幼兒,及時提醒其細嚼慢嚥,對幼兒進餐環節中出現的邊吃邊玩、東張西望,把飯含在嘴巴里不肯吞下去,吃飯耗時過慢的幼兒,找出具體原因具體分析,老師嘗試用進步星,或午餐中多出來的水果、點心獎勵有進步的孩子,或用餐後活動如玩具分享、自主遊戲等來吸引他們儘量吃快。

    讓幼兒逐步自覺調整用餐時間。小班幼兒是用勺子進餐,中大班是用筷子進餐,在小班主要是教給幼兒進餐各環節的方法和要求,如先在椅子上坐端正,一手扶碗一手拿調羹,飯往嘴巴喂時,下面要用碗接住掉下來的飯粒等等。到了中大班就是學習怎樣使用筷子正確進餐。

    2. 規範幼兒端飯線路,確保進餐中的安全。

    在進餐過程中總有個令老師頭疼的問題,那就是不安全因素,儘管幼兒也是很有序的按順序進行,免不了還是有因端飯引起潑灑或碰撞,老師也是天天強調注意安全,但還是不盡人意,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

    竅門就是,如果所有的幼兒能都圍繞在固定的線路上(如逆時針從後到前)進行活動,那麼就不會出現交叉現象,就能避免人為的碰撞。老師可以對幼兒分組端飯的線路進行統一規範,每組由組長帶隊,按固定的順序進行,無論幼兒誰當組長,位置怎麼調整都不影響線路,讓每個孩子都能很快明白坐在哪個位置該怎麼走,剛開始幾天需要老師不斷的強調提醒,慢慢就好了。這不是對幼兒的限制,而是一個培養規則意識的極好環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溫泉浴用些什麼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