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龍之傳說legend
-
2 # 陌上行詩詞創作者
劉備順利奪取漢中與關羽襄樊北伐的配合是分不開的。後來諸葛亮率軍六次北伐無功而返,這裡有兩個原因:
一.按照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設想:北伐曹魏,應該是荊州和漢中兩路同時北伐(即鉗形攻勢),從軍事的角度看,這樣的北伐成功的機率才會很大。
二.蜀漢弱小按照隆中對戰略設想對於東吳政權“可為援,而不可圖也”,就是說北伐曹魏不但不能和東吳翻車,而且要和它結為戰略盟友。劉備伐吳則徹底違背了這一戰略設想。最後全軍覆沒,致使蜀漢國本動搖。若不是諸葛亮安居平五路則蜀漢定會就此滅國
-
3 # 龍之傳說legend
關羽發動樊城之戰,亦稱為關羽北伐、襄樊戰役或荊州爭奪戰,指的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部將關羽率軍從荊州南郡出兵,進攻曹魏佔據的襄陽、樊城的一次重要戰役。
劉備取下益州後,又於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春在漢中擊敗曹操大軍,接著派遣劉封、孟達佔據上庸,此時,劉備集團的領地和實力大為增強,達到了頂峰時期。
該戰是為了配合劉備佔漢中,兩面夾擊曹操。打的曹操都打算遷都避其鋒芒。以當時的形勢來看,關羽可謂是所向披靡,威震四方。
然而盛極而衰是亙古不變的道理,首先關羽在剛打完了于禁、龐德,還有曹仁、滿寵,徐晃又率兵來到。
東吳呂蒙“白衣渡江”,攻佔了關羽後方,前面樊城堅城不下,敵方援軍已至,樊城再難攻取,後方又被偷襲,後路斷絕。呂蒙“次調韓當、蔣欽、朱然、潘璋、周泰、徐盛、丁奉等七員大將,相繼而進”,關羽麾下的傅士仁、糜芳又開城叛降。關羽可謂是四面受敵。
如此形勢不利的情況下,關羽依然要南下,最終導致陷入重圍,全軍覆滅,兵敗生死。
荊州三戰之地,的確不是一個好的戰役發起點,再加上關羽未能處理好與東吳的關係,當然東吳也一直想要奪取荊州,等待時機,所以關羽發動樊城之戰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因為關羽丟了荊州,讓劉備好不容易打下的基業,損失大半,而四川新得,人心未穩,劉備年近暮年,從他倉促登上皇位,想要搶回荊州來看,這已是暮年劉備最後的機會,只能拼盡最後一絲氣力,孤注一擲。
在夷陵之戰中,陸遜善於正確分析軍情,大膽後退誘敵,集中兵力,後發制人,擊其疲憊,巧用火攻,終於以五萬吳軍一舉擊敗氣勢洶洶的蜀軍,創造了由防禦轉入反攻的成功戰例。
東吳守住了荊州,而蜀漢受到重創,元氣大傷。此戰兩國實力都受到影響,但為雙方日後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礎。
這場戰役之後近四十年的時間內,三國互相之間的疆域基本保持不變,吳蜀重修於好的聯盟再也沒有發生動搖,三國局勢出現穩定的對峙。
-
4 # 陌上行詩詞創作者
劉備順利奪取漢中與關羽襄樊北伐的配合是分不開的。後來諸葛亮率軍六次北伐無功而返,這裡有兩個原因:
一.按照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設想:北伐曹魏,應該是荊州和漢中兩路同時北伐(即鉗形攻勢),從軍事的角度看,這樣的北伐成功的機率才會很大。
二.蜀漢弱小按照隆中對戰略設想對於東吳政權“可為援,而不可圖也”,就是說北伐曹魏不但不能和東吳翻車,而且要和它結為戰略盟友。劉備伐吳則徹底違背了這一戰略設想。最後全軍覆沒,致使蜀漢國本動搖。若不是諸葛亮安居平五路則蜀漢定會就此滅國
回覆列表
關羽發動樊城之戰,亦稱為關羽北伐、襄樊戰役或荊州爭奪戰,指的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部將關羽率軍從荊州南郡出兵,進攻曹魏佔據的襄陽、樊城的一次重要戰役。
劉備取下益州後,又於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春在漢中擊敗曹操大軍,接著派遣劉封、孟達佔據上庸,此時,劉備集團的領地和實力大為增強,達到了頂峰時期。
該戰是為了配合劉備佔漢中,兩面夾擊曹操。打的曹操都打算遷都避其鋒芒。以當時的形勢來看,關羽可謂是所向披靡,威震四方。
然而盛極而衰是亙古不變的道理,首先關羽在剛打完了于禁、龐德,還有曹仁、滿寵,徐晃又率兵來到。
東吳呂蒙“白衣渡江”,攻佔了關羽後方,前面樊城堅城不下,敵方援軍已至,樊城再難攻取,後方又被偷襲,後路斷絕。呂蒙“次調韓當、蔣欽、朱然、潘璋、周泰、徐盛、丁奉等七員大將,相繼而進”,關羽麾下的傅士仁、糜芳又開城叛降。關羽可謂是四面受敵。
如此形勢不利的情況下,關羽依然要南下,最終導致陷入重圍,全軍覆滅,兵敗生死。
荊州三戰之地,的確不是一個好的戰役發起點,再加上關羽未能處理好與東吳的關係,當然東吳也一直想要奪取荊州,等待時機,所以關羽發動樊城之戰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因為關羽丟了荊州,讓劉備好不容易打下的基業,損失大半,而四川新得,人心未穩,劉備年近暮年,從他倉促登上皇位,想要搶回荊州來看,這已是暮年劉備最後的機會,只能拼盡最後一絲氣力,孤注一擲。
在夷陵之戰中,陸遜善於正確分析軍情,大膽後退誘敵,集中兵力,後發制人,擊其疲憊,巧用火攻,終於以五萬吳軍一舉擊敗氣勢洶洶的蜀軍,創造了由防禦轉入反攻的成功戰例。
東吳守住了荊州,而蜀漢受到重創,元氣大傷。此戰兩國實力都受到影響,但為雙方日後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礎。
這場戰役之後近四十年的時間內,三國互相之間的疆域基本保持不變,吳蜀重修於好的聯盟再也沒有發生動搖,三國局勢出現穩定的對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