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659800814593

    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除了長江、黃河流域這兩個最重要的地區之外,還包括其他地區,東南地區、西南地區和東北地區。東南地區新石器時期的陶器文化範圍,包括江西、福建、臺灣、廣東和廣西諸省,基本上可分為早、晚兩個階段。

    早期文化的遺址有江西省萬年仙人洞,廣東省英德青塘、冠山滑巖洞和廣西桂林甑皮巖、馬蘭嘴山、杯較山、石尾山、海角山等處。

    以繩紋粗紅陶為主要代表,質地較粗松,具有明顯的原始特徵。紋飾除了繩紋,還有劃紋、篦點紋、見齒紋、指甲紋和籃紋等。

    東南地區晚期文化較早期豐富,質料種類增加了泥質紅陶、灰陶和黑陶;紋飾種類增加了頗具特色的幾何印紋。

    萬年仙人洞位於江西省萬年縣大源鄉,是1.4萬年前新石器時期的古文化遺址,這裡竟然發現了2萬年前的世界最早的陶器碎片。

    甑皮巖文化是發現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獨山西南麓洞穴的新石器時期早期文化,年代為距今1萬年至7450年。甑皮巖文化的遺蹟、遺物,依地層和文化特徵可劃分為5期,由此可勾勒出公元前1萬年至5000年間桂林原始文化陶器的發展軌跡。在第一期發現一件破碎的捏製素面夾粗砂陶容器,是中國發現的最原始的陶容器實物之一,年代在公元前1萬年至9000年。在第二、三、四期的陶器大部分用泥片貼築法制坯,露天堆燒法燒造,顯示出公元前9000年至6000年間桂林陶器製造技術的發展。

    第五期進一步出現用慢輪技術修坯的泥質陶器,紋飾除傳統的繩紋、籃紋等編織紋外新出現式樣繁多的刻畫紋、戳印紋、捺壓紋,如干欄紋、水波紋、曲折紋、網格文、弦紋、乳釘紋、篦點紋、附加堆紋等,器型富於變化,有罐、釜、盆、缽、圈足盤、豆、支腳等器類。

    鳳鼻頭文化分佈於中國臺灣省中南部海岸與河谷地區,跨越分佈在臺灣島西海岸的中南部,自大肚山起向南到臺灣島南端及澎湖列島。在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1600年左右。其典型代表是高雄縣林園鄉鳳鼻頭遺址。

    鳳鼻頭文化紅陶質地細膩,不含粗砂,色澤橙紅或深粉紅。橙紅的多磨光,深粉紅的多未經研磨。從製作工藝看,多以泥條或泥環盤結疊築,外面抹平。

    陶器紋飾有繩紋、席紋、刻畫紋和附加堆紋,個別陶片上還繪有深紅色的勾連形圖案或平行線。

    陶器的器形主要有碗、盆、壺、瓶、罐、鼎等。這些紅陶酷似祖國大陸東部沿海的原始文化遺存。

    如果將鳳鼻頭文化與中國青蓮崗文化,特別是較早期的青蓮崗和馬家浜文化中的紅陶陳列在一起,人們會驚異地發現:海峽兩岸,原來竟是一群“同胞姐妹”。所不同的,只是來自鳳鼻頭的一群更“年輕”一些。

    第二期以素面和刻紋黑陶為主要特徵,廣泛分佈於臺灣中南部各地。代表性的遺址有臺中市營脯、南投縣大馬璘、臺南市牛稠子貝丘、高雄市大湖貝丘、桃仔園貝丘以及鳳鼻頭貝丘的第三、四層等。這種變異應視為各遺址住民對本區域特殊資源的充分開發和利用所致。黑陶文化的標誌性器物是各遺址均有發現的黑皮磨光陶。

    另外,在製作技術方面,黑陶文化中首次顯示了使用慢輪修整的痕跡,這對於臺灣地區來說是一個不小的進步。

    鳳鼻頭文化第三期以印紋和刻畫紋灰黑陶為主要特徵,約在公元初年至十六七世紀之間,由於年代的晚近和漢文化的大量湧入臺灣,這一期的原始文化遺存大都被近現代文化的潮水淹沒了。

    從已知的出土陶器看,其特徵為:灰、黑幾何印紋陶,以方格紋為主。這種陶器不僅與華東青蓮崗、福建曇石山出土的幾何印紋陶屬於同一型別,而且在中國江南地區分佈極為廣闊。

    幾何印紋陶的創造者是古越族,古越族第三次大舉赴臺是公元前110年以後的事情,這一時間與鳳鼻頭第三期文化的考古年代大致相合。而且很有可能,渡臺之後的越人與大陸越人始終保持著經常的聯絡,這種民族交流必然促進文化的交流。

    西南地區包括四川、貴州、雲南和西藏自治區,其中,四川陶器文化較發達,雲南和西藏也具有一定水平,只是貴州發現的比較少。

    新石器時期繩紋粗紅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母狗生小狗後吃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