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日慕鄉關

    憲政改革,意味著打破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權力機構,將權力集於一人之手改為在法律和制度的約束下,將權力分散到專業的功能部門,透過協商的方式來處理重大問題。

    如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孔飛力所言:“立憲政治的精髓在於:一個集合體的權力存在於每個組成部分之中,而不僅僅存在於統治階級。這種普通的內在的權力平衡就是歷史對中國政治提出的需求。

    清朝的改革本質上是一種外源性的改革,其核心在於挽救搖搖欲墜的清王朝,這就註定了改革的本質不在於還政與民,而是希望透過一種迂迴的方式來繼續有效掌控權力,面對洶湧而來的改革浪潮,清廷瞻前顧後,不加控制,舊有的權力機構有可能被沖垮,控制過度,又可能引發改革派的反撲,想要成功實現憲政,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一、經濟領域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舊有的小農經濟在資本主義大工業的浪潮下逐漸被摧毀,但這一過程漫長而又遲緩,洋務運動雖然建立起一定的現代工業基礎,但在廣大偏遠地區,依然維持著自由自足的農業經濟,廣大群眾對國家政治制度的變革漠不關心,上層領域雖然有部分人支援改革,但他們無法形成獨立的政治力量,介入國家權力分配,而民主政治的社會基礎是擁有經濟實力的中產階級。亞里士多德就提出,在中產階級居民佔了多數的社會里易於形成穩定的民主政體。

    如此一來,中國社會就陷入了一個發展的怪圈,一方面在外部壓力的作用下, 國家需要政治領域的改革來激發經濟領域的活力;另一方面,經濟領域的滯後,又導致他們無力推動政治領域的變革。

    二、文化領域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建立在儒家學說的基礎上,以家庭倫理為基礎的儒家思想,強調秩序等級,權力依附和個人忠誠,具有天然的排他性,中國社會所謂的圈子文化就是這一思想的產物,而憲政民主的本質在於以契約精神為基礎,透過相互妥協來達成共識,進而實現共贏,美國政治學家科恩指出:沒有妥協就沒有民主。這與中國社會的傳統思維完全背道而馳,而憲政社會同樣需要高素質的人群作為支撐,中國封建社會,崇尚愚民政策,百姓政治素養很低,上層士紳階級又受制於傳統文化,無法走出儒家學說的束縛。例如清朝政府在頒佈新政上諭時指出:蓋不易者三綱五常,而可變者令甲乙。而刑法源於禮教,故凡我舊律義關倫常諸條,不可率性變革。

    而想要用西方文化完全替代中國傳統文化,短期內不可能完成,一種文化的變革和消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晚清憲政改革十萬火急,哪裡有時間去慢慢演化。

    三:外部環境

    美國政治學家羅波特·達爾認為,有五個條件深刻地影響到一個國家能否實現憲政民主制度,其中之一就是不能存在強大的外部勢力。晚清時期,中國外部環境十分惡劣,不僅每年需要償還《辛丑條約》簽下的鉅額賠款,還面臨列強的經濟文化領域侵略,中央政府無法獲得長期穩定的執政環境,縱然有好的憲政模板可以參照,也因為具體政策的無法落實而失敗。

    當然,影響憲政失敗還有許多其他方面的原因,例如執政者的個人能力,舊貴族對變革的阻撓等等,但拋開一切短期和偶然因素,站在今天角度來看,晚清憲政也是無法完成的,正如唐德剛先生所說:中國社會的變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僅僅是政治一個領域,還設計到經濟文化傳統等諸多方面,可能要持續一兩百年才會取得最終勝利。

    如此說來,晚清憲政變革失敗也就不奇怪了!

  • 2 # 雲端美

    這是歷史的偶然

    如果慈禧早10年去世

    戊戌變法就成功了,

    如果慈禧晚10年去世

    《欽定憲法大綱》計劃的

    憲政改革時間表路線圖也能成功。

    正是慈禧突然去世

    同時光緒帝也去世

    才造成憲政改革進入無政府狀態

    各路豪傑拉著軍隊搞什麼憲政民主?

    如果只是慈禧突然去世

    光緒皇帝活著還能繼續憲政改革

    這是華人民的宿命。

    這是一位哲學家的觀點

    我轉述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魏晉皇帝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