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584432141492
-
2 # 秋日梧桐雨138218111
潮汕民居平面型別很多,最基本的形式是下山虎與四點金,下山虎在當地也稱爬獅,下雙虎,它是三合院的形式,四點金是一種四合院形式,其他民居大多以四點金作為基本單元加以組合發展而成。
潮汕民居平面型別很多,最基本的形式是下山虎與四點金,下山虎在當地也稱爬獅,下雙虎,它是三合院的形式,四點金是一種四合院形式,其他民居大多以四點金作為基本單元加以組合發展而成。
(1)“四點金”建築
“四點金”是潮汕風俗的獨特建築,因其四角上各有一間其形如“金”字的房間壓角而得名。在舊時只有富達的家庭才能建造。
“四點金”的建築格局跟北京的四合院有點像。外圍一般有圍牆,圍牆內打陽埕,鑿水井;大門左右兩側有“壁肚”;一進大門就是前廳,兩邊的房間叫前房;進去就是空曠的天井,兩邊各有一間房,一間作為廚房,稱為“八尺房”。另一間作為柴草房,一般稱為“厝手房”;天井後面就是後廳,也稱大廳,是祭祖的地方,兩邊各有一個大房,是長輩居住的臥室,如果小輩住進去就是大不敬。
“四點金”一般對外不開窗,窗只開向內庭。這是因為“凡屋以天井為財祿,以面前屋為案山。天井闊狹得中,聚財”。“財氣”從大門或從上天降臨積聚於天井後,再透過各房門窗“吸”進屋裡,若對外開窗就是葫蘆漏氣,“財氣”外洩。
“四點金”的構式建築還有許多種。只有前後四個正房,沒有“厝手房”及“八尺房”,而四廳齊向天井的,稱“四廳會”;前後房都帶“厝手房”和“八尺房”的,變八房為十室的稱為“四噴水”。如果在“四點金”外圍建一圈房屋,就叫做“四點金加厝包”。
(2)“下山虎”建築
“下山虎”的建築在潮汕地區農村較為普遍的,又稱為“爬獅”。顧名思義,“下山虎”的開頭真有點如下山虎又似爬行之獅。建築格局比“四點金”簡單,比它少了兩個前房,其餘的基本一樣。
“下山虎”因為出入門路不同,因此有開正門和邊門的區別。通常中間不開門,而是兩邊開門,兩邊的門又稱為“龍虎門”,也既有開正門而不開邊門的。“下山虎”形制十分古老,在廣州出土的漢代明器和北京故宮博物館藏的傳為隋代展子虔所作的《遊春圖》中可見其前身,其格局與雲南白族“一顆印”住宅也頗為相似。
(3)客家圍龍屋
客家圍屋又稱稱為圍龍屋、圍屋、轉龍屋、客家圍龍屋等,是漢族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築。圍屋始建於唐宋,興盛於明清。狹義的圍屋指的是圍龍式的圍屋,而廣義的圍屋可以指各式的客家圍樓或圍屋。廣義上的圍屋的外形基本分同心圓形、半圓形和方形三種,此外也有前方後半圓形、八卦形、橢圓形等形狀的。
圍屋結合了漢族古樸遺風以及南部山區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國五大民居特色建築之一。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處,都能夠見到圍龍屋的蹤跡,包括中國大陸南部的廣東省、江西省、福建省,臺灣的屏東、雲林、臺中東勢等等。
圍龍屋不論大小,大門前必有一塊禾坪和一個半月形池塘,禾坪用於曬穀、乘涼和其它活動,池塘具有蓄水、養魚、防火、防旱等作用。大門之內,分上中下三個大廳,左右分兩廂或四廂,俗稱橫屋,一直向後延伸,在左右橫屋的盡頭,築起圍牆形的房屋,把正屋包圍起來,小的十幾間,大的二十幾間,正中一間為“龍廳”,故名“圍龍”屋。小圍龍屋一般只有一至二條圍龍,大型圍龍屋則有四條五條甚至六條圍龍,在興寧花螺墩羅屋就有一座6圍的圍龍屋。
在建築上圍屋的共同特點是以南北子午線為中軸,東西兩邊對稱,前低後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佈局規整,以屋前的池塘和正堂後的“圍龍”組合成一個整體,裡面以廳堂、天井為中心設立幾十個或上百個生活單元,適合幾十個人、一百多人或數百人同居一屋,講究的還設有書房和練武廳,令人歎為觀止。
(4)開平碉樓
開平碉樓為多層建築,遠遠高於一般的民居,便於居高臨下地防禦。開平碉樓的牆體比普通的民居厚實堅固,不怕匪盜鑿牆或火攻,窗戶比民居開口小,都有鐵柵和窗扇,外設鐵板窗門。碉樓上部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突出懸挑的全封閉或半封閉的角堡(俗稱“燕子窩”),角堡內開設了向前和向下的射擊孔,可以居高臨下地還擊進村之敵。同時,碉樓各層牆上開設有射擊孔,增加了樓內居民的攻擊點,縱橫數十公里連綿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