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是你彭有
-
2 # 紫月亮的姐姐
提問題者應該是河南豫東地區的人吧。那裡的人們大年初一的早晨都是吃素食的餃子(當地人叫扁食),這是豫東地區老祖宗們留下的傳統。小時候聽母親說,吃肉做的葷扁食來年養不成豬羊雞鴨等牲畜,特別是當時那個年代,養活些豬羊雞鴨是農村百姓賴以生存的主要收入來源,人們都希望來年人畜興旺,生活富足,來年圖個好彩頭,所以,人們早上都吃素食扁食。另外,那裡的人們不僅自己吃素食扁食,大年初一早晨還要給長輩們送一碗素扁食,表示新的一年晚輩對長輩的美好祝願,祝願長輩新的一年平安健康長壽。送素扁食的時候,還會用白棉布包兩個夾幾塊燉好豬肉的饃,饃送來的時候還都熱氣騰騰呢。我小時候父母年紀輩分都比較大,所以家裡經常有哥嫂、堂哥嫂們來送餃子和夾肉饅頭,光饅頭都能收一大框呢。有些年輕的哥嫂不太將就那些規矩,有時候會送些葷扁食來,這可合了我們小孩子的胃口,光去挑葷扁食吃,小孩子們就是饞哈!送來的加肉饃都是兩半倆半的,光這些饃過完年能吃好長時間呢!現在,人們生活水平都提高了,由於經常能吃到這些東西,所以,總感覺現在過年像沒有了年味似的。哎……懷念小時候過年的味道!
-
3 # 川味鮮魚鍋
這個事情和當地風俗習慣有關,或者和信仰有關,傳統的東西如果繼承就叫做傳承,如果不繼承就叫做革新!萬事隨心就好!
我想說:D
大年三十吃餃子是很久之前就傳下來的傳統了,餃子是中國過年的傳統美食,在北方,餃子是招待貴客的不二之選,那麼大年三十吃餃子的習俗是怎麼來的呢?
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東北人在“初五”這天一定要吃餃子,也稱“破五”,就是把餃子咬破,寓意將不吉利的事都破壞,有驅災避邪之意。
大年三十吃餃子習俗與傳說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裡,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裡。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大年三十吃餃子的傳說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
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
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
大年三十吃餃子習俗與傳說
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大年三十吃餃子的習俗
1、三國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
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裡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中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裡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2、唐代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裡單獨吃。
3、宋代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
大年三十吃餃子習俗與傳說
4、元朝
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5、清朝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