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於叔

    古話說 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五服。只是說明了一個淺顯的道理。月盈則虧,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為什麼說富不過三代?從人性來講,人本質上是很懶的,奮鬥勤勞是很勞累的,假定ABC三代會A透過努力打拼,成為了有錢人,那麼他一定會很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生活,因為他知道打拼,從0到1有多難。到了B,經歷了家中從0到1的過程,雖然沒有親自去打拼,或者也參與了打拼,也知道好生活來的有多難,其珍惜程度不比A少。但到了C就不一樣了,他就沒有過從0到1的打拼過程,也沒有參與到這個過程中來,一出生,就含著金鑰匙。像這樣的人,骨子裡缺少珍惜的細胞,覺得錢來得很容易,出現敗家子的機率很大。

    當然了,也不一定說富真不過三代,也有很多家庭,富裕了很久。窮不過五服,也是一樣的道理。窮到底了,只能打拼,沒準哪個時候就遇到好時機,一下子就發了財,成為了A。週而復始,生生不息。

    除了自身的原因,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大環境。每個時代都有不一樣的大時代背景,也會影響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命運。歷史總是向前進的,萬物更新,適者生存,時代留下的終究是好的那部分,淘汰掉不適合時代的產物。沒有誰能主宰時代,也沒有誰能逃脫時代的規則。

  • 2 # 白玉湯1975

    富不過三代,不是一個放置四海之內皆用的鐵律。古今中外的家族企業,百年老店也比比皆是,至於當今還有人信奉這一說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現在我就用我的看法來說說這:富不過三代

    由於中國古代的婚姻政策,人們結婚年齡都早於現代人,父親在外創業時兒子基本已經成年,他們看見了父親創業的艱難,看見了家中從無到有的積累過程,有的甚至也和父親一起參與到了創業過程中去,對這一切感同深受,說白了他們知道錢財的來之不易。

    父子兩一起創業打天下的例子在中國歷史上也很普遍。

    等到了第三帶,孫子這輩人,家中己然囤積下了財富,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他們,不知道也不理解上兩輩人打拼的困苦。來到這個世界上就衣食無憂,如果沒有良好的教育,第三帶人敗光家業的機率就很大。

    由於第三人對祖業的不珍惜,不在乎。又有了另一句話叫:"仔賣錢爺田不心疼"。

    引用馬未都先生講的一個故事來說說這句話的含義:90年代初期,一個英國商人經商遊走於英國和北京之間。一天他在一個公園廣場上見一個耄耋老人,正在廣場上騎著一輛腳踏車來回玩耍。他走向前去一看,頓時對老人胯下的腳踏車產生興趣,他發現這輛車是二戰期間英國生產的,產量不多,如從全世界也沒剩下幾臺,於是他就想出重金從老人手裡賣下來,幾經談商談,老人也不願出手,後來這個英華人就要用一輛"法拉力"跑車與之交換,也未能如願。英國商人敗興而去。時隔三年,英國商人又來到北京,不死心的他又來到公園碰碰運氣,結果還真又讓他見到了那臺車,只不過騎車人變成了一個青年。他便與青年交流起來,他得知車的主人一年前離世了,現在這個青年是他的孫子。英商問:"你這車賣不賣""。青年答到:"一輛舊腳踏車你也要,你出多少錢"。最後英國商人己低價從青年人手裡賣來這輛車。

    我看這青年還算好的,雖然,他不太注重老輩人留下的物件,但也得到了些錢財。相比之下,那些拿著老輩辛苦積攢下的財富,任意揮霍,賭博買春的一些人強了些。

    "富不過三代"不是金科玉律,但也有著一定的普遍性。近些年來也有著向"富不過二代"的趨勢發展。

    現代人由於婚姻觀的轉變,結婚都比較晚,加之有"先立業後成家"的思想左右,再有的就是忙於創業,對孩子缺少管教。大多數第二代人就不知父輩的艱辛。

    放眼望去,開著豪車在路上肆意狂奔,在夜店裡任意揮霍青春的富二代不乏其人。讓他們留住財富的機率也很小。

    所以無論是貧窮還是富有,想要一個家族良性發展下去,教育是重中之重,一切的根源。

  • 3 # 守道進道出道道道相通

    縱觀歷史,上下五千年朝代更替超過三百年統治的不多。所謂君子之澤五世而斬,這好像就形成了一個規律。大到國家小到家庭基本都擺脫不了這個規律。為什麼富不過三代呢?我覺得華人的宇宙觀,世界觀,價值觀沒能完全的提升!還停留在舊的思維中縛束不前。不是我們沒有超前思維而是一直沒有突破,老子道德經早有闡述!然華人因難以悟透其中之大智慧,因此一直徘徊不前。今我悟得老子三元思維願與大家分享。華人一直處在一元和二元思維之間,只有少數人達三元思維乃之多元思維。只有所有人達到三元思維才能打破這富不過三代的規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超市的黑木耳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