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農苗阿哥
-
2 # 雪山戀蓮
現在過年物質比以前好,年味真的越來越,記得70、80十年代,物質遠遠沒有現在豐富,但年味濃濃,家裡在過年前十天就會,醬鴨子,做臘雞,風鰻魚,泡水筍,⋯家裡會粉飾,大掃除,洗床單⋯做著各種準備,媽媽會自己動手扯布給孩子做一套新衣裝,和新棉鞋,用粗毛線結一件款式時尚的絨線大衣,(那時上海媽媽們手都很巧,上班工餘時間都在結絨線或納鞋底⋯)年三十晚飯很豐盛,大人會充許孩子咪二口黃酒,男孩飯後去放鞭鞭炮,女孩幫媽媽做蛋餃,肉圓,和初一早點豬油湯圓⋯電視機裡播放著春晚節目,十二點前收拾好家裡一切,洗澡等著12點的鐘聲,各家一齊到弄堂放千晌鞭炮,一般一、二點鈡趨於平靜,入睡,初一孩子們興奮,惦記著枕頭底下的壓歲錢和新衣裝,早早起床,湯圓,八寶飯,是初一的重要早點,早飯後鄰居互相拜年,孩子會得到很多糖果和桔子,隨後九、十點鐘會去爺爺奶奶家或外公外婆家拜年,孩子能拿到,20元,50元,100元不等的壓歲錢,當然很多小朋友的壓歲錢都被媽媽以代保管的名義騙走了,整個春節基本都在親戚家互相拜年中度過,濃濃的年味,濃濃的親情,互相傳遞愛的資訊。 現在很多家不高興動手買汏燒,到酒店訂桌年夜飯和家人一起吃個飯,互相間也少了問候往來,鄰居之間老死不相往來,住一個樓都不知道叫誰,城市規定不可燃放煙花鞭炮,電視春晚已沒了興趣,很都大家庭,如今細化,故而也熱鬧不起來,工作累的,趁空多睡睡,閒的慌的去旅遊幾天看看山水,上海的地鐵空了,馬路靜,行人少,道路通了,人的交流都在微信朋友圈!年不年!已漸漸遠離!
-
3 # 康品君
這是一個令人惆悵的問題。
我記憶中的春節,是滿大街紅紅火火的年貨,緊緊挨挨的春聯鋪子,一箱挨著一箱敞開的香甜撲鼻的炸酥角、開口笑、冬瓜蓮藕糖、炸油餈、芝麻棒,五顏六色的煙花,一大家子擠著坐在一起的年夜飯,大年三十響徹午夜的炮竹聲,大年初一清早5點就開始的喧鬧,串門走親戚收穫一大疊的紅包,鑼鼓喧天龍獅鬥舞,整個初一到初七都消不掉的煙火味......
我是獨生子女,我們這一代大多都是獨生子女,走親戚的熱鬧溫馨也許很快就體會不到了。隨著時間流逝,家裡的老人逐漸離去,你知道的,比如奶奶、外婆去世,舅舅姑姐叔伯們就好像失去了磁性的鐵,再也不會像以前那樣經常聚在一起,連帶著表堂兄弟姐妹也生疏了,更別提我們的下一代,基本沒有舅舅姨媽叔伯之類的,只有一表再表的兄弟姐妹。然後大家又各在不同的城市工作生活,有時一年到頭都見不了一次,也許以後只有近鄰和朋友,沒有親戚了~~想想就心酸。這也許也是一部分人拼命也要二胎、三胎的原因之一,太孤單啦。
過去給遠方的親友拜年,好歹還打電話,再不濟也是發簡訊一個一個問候,有時一個晚上要發好幾百條簡訊,導致資訊堵車,如今可好,微信朋友圈、同學同事群裡發一條,周知即可。甚至連裝壓歲錢的紅包也省了,微信紅包一撒,見者有份,熱鬧歡喜。過去吃年夜飯是邊吃邊聊,現在是邊吃邊搶紅包。過去看春晚是邊吃零食邊看邊點評,現在是開著春晚看手機喲。
如今連我家鄉這邊的二十八線小城鎮也嚴禁放煙花爆竹了,去年年三十我平生頭一次在12點前睡著,7點以後醒來,以往起碼得吵到凌晨兩點,然後5點又開始放鞭炮。過去舞龍舞獅還比較普遍,舞獅子的一家一家拜過來,鞭炮是必定要放的,還要扔到獅子頭上去,襯著咚咚鏘鏘的鑼鼓,熱鬧非凡,小孩興奮的圍著又蹦又跳。小時候我糟蹋了多少煙花爆竹和棉襖喲~現在的小孩喪失了這些樂趣——但是,對於環境來說,不放煙花爆竹是好的,畢竟,我們能為地球做的,也就那麼一點兒事情了。
感嘆一回,至少,過年還能和爸媽團聚,還有老友發小可以聚會,還有家鄉可回。我也很滿足了。
回覆列表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農村勞動力的輸出,導致了農村生活的人越來越少,大家多多少少也掙到了一些錢,很多人也不再養豬,現在過年很少有人再打餈粑,也很少有人殺豬了,餈粑和豬肉基本都會到城裡去買來,很多人也搬去的城裡居住或者不回來過年,現在我們農村的年味淡了,沒有了家家戶戶殺年豬打餈粑的熱鬧,過年也沒有像以前那麼熱鬧了。
小時候我們渴望過年,也許只是因為過年有新衣服穿,有肉吃,過去在我們農村,基本也就逢年過年才能吃到肉,我們之所以盼望過年,是因為過年要殺年豬,有很多肉可以吃。現在生活好了,對於吃肉沒有了奢望,也就沒有小時候對過年的那種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