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樂記》的成書年代及其作者,歷來有兩種說法:
1.《樂記》一書為戰國時期孔子的再傳弟子公孫尼子所作;
2. 此書是漢儒採用先秦諸家有關音樂的言論編纂而成。 《樂記》一書討論了音樂的各個方面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關於音樂的本質,《樂記》中有著精闢的論述,肯定音樂是表達情感的藝術,它認為: “凡音而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於中,故形於聲:聲成文,謂之音。” 《樂記》關於音樂本質的論述,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 2. 關於音樂與政治的關係,《樂記》強調音樂與政治、音樂與社會的密切關係。它認為: “使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聲音之道,與政通矣。” 此理論迎合了封建統治者維護自身利益的要求。
3. 關於音樂的社會功能,《樂記》主張使音樂與治理朝政、端正社會風氣、禮治、倫理教育等相配合,為統治者的文治武功服務。它認為: “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族長鄉里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故樂者,審一以定和,比物以飾節,節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親萬民也,是先王立樂之方也。” “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 “是故先王之政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返人道之正。”
4. 關於音樂的美感認識,《樂記》有比較深層的論述。它強調音樂給人們的愉悅感受是人類生活不可缺少的,它認為: “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樂記》作為先秦儒學的美學思想的集大成者,其豐富的美學思想,對兩多千年來古典音樂的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並在世界音樂思想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不知堂)《樂記》是《禮記》49篇中的一篇。《禮記》中題作《樂記第十九》,約5000餘字,包括11子篇:《樂本篇》、《樂論篇》、《樂禮篇》、《樂施篇》、《樂言篇》、《樂象篇》、《樂情篇》、《魏文侯篇》、《賓牟賈篇》、《樂化篇》、《師乙篇》等。據西漢劉向,古代《樂記》共23篇,篇名都記載於他的《別錄》一書中。《別錄》雖已佚,但唐孔穎達作《禮記註疏》時說,《別錄》所載《樂記》的全部篇目,當時還"總存焉",從孔穎達記載看,這23篇除上述11篇之外,還包括《奏樂篇》、《樂器篇》、《樂作篇》、《意始篇》、《樂穆篇》、《說律篇》、《季札篇》、《樂道篇》、《樂義篇》、《昭本篇》、《招頌篇》、《竇公篇》等12篇,這12篇已佚。 《樂記》的作者和時代問題眾說紛紜。《漢書??藝文志》載,古樂早已有之,後散失,及秦而滅,漢初"廣開獻書之路",河間獻王以其地方力量蒐集古書古樂,與毛生等"共採《周官》及諸子言樂事者",輯成《樂記》。《漢書??藝文志》所列《王禹記》24篇可能就是河間獻王所輯《樂記》,不屬漢人新作,而屬"先秦舊書’。
關於《樂記》的成書年代及其作者,歷來有兩種說法:
1.《樂記》一書為戰國時期孔子的再傳弟子公孫尼子所作;
2. 此書是漢儒採用先秦諸家有關音樂的言論編纂而成。 《樂記》一書討論了音樂的各個方面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關於音樂的本質,《樂記》中有著精闢的論述,肯定音樂是表達情感的藝術,它認為: “凡音而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於中,故形於聲:聲成文,謂之音。” 《樂記》關於音樂本質的論述,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 2. 關於音樂與政治的關係,《樂記》強調音樂與政治、音樂與社會的密切關係。它認為: “使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聲音之道,與政通矣。” 此理論迎合了封建統治者維護自身利益的要求。
3. 關於音樂的社會功能,《樂記》主張使音樂與治理朝政、端正社會風氣、禮治、倫理教育等相配合,為統治者的文治武功服務。它認為: “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族長鄉里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故樂者,審一以定和,比物以飾節,節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親萬民也,是先王立樂之方也。” “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 “是故先王之政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返人道之正。”
4. 關於音樂的美感認識,《樂記》有比較深層的論述。它強調音樂給人們的愉悅感受是人類生活不可缺少的,它認為: “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樂記》作為先秦儒學的美學思想的集大成者,其豐富的美學思想,對兩多千年來古典音樂的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並在世界音樂思想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不知堂)《樂記》是《禮記》49篇中的一篇。《禮記》中題作《樂記第十九》,約5000餘字,包括11子篇:《樂本篇》、《樂論篇》、《樂禮篇》、《樂施篇》、《樂言篇》、《樂象篇》、《樂情篇》、《魏文侯篇》、《賓牟賈篇》、《樂化篇》、《師乙篇》等。據西漢劉向,古代《樂記》共23篇,篇名都記載於他的《別錄》一書中。《別錄》雖已佚,但唐孔穎達作《禮記註疏》時說,《別錄》所載《樂記》的全部篇目,當時還"總存焉",從孔穎達記載看,這23篇除上述11篇之外,還包括《奏樂篇》、《樂器篇》、《樂作篇》、《意始篇》、《樂穆篇》、《說律篇》、《季札篇》、《樂道篇》、《樂義篇》、《昭本篇》、《招頌篇》、《竇公篇》等12篇,這12篇已佚。 《樂記》的作者和時代問題眾說紛紜。《漢書??藝文志》載,古樂早已有之,後散失,及秦而滅,漢初"廣開獻書之路",河間獻王以其地方力量蒐集古書古樂,與毛生等"共採《周官》及諸子言樂事者",輯成《樂記》。《漢書??藝文志》所列《王禹記》24篇可能就是河間獻王所輯《樂記》,不屬漢人新作,而屬"先秦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