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351406344999

    中國古代,朝廷帝業的榮辱興衰,往往與百姓的安居樂業,直接牽繫。陝州,作為兩京之間的咽喉要塞,地坑院作為古代最主要的民居方式,在歷史的煙雲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民能安居,則國必興旺;民能樂業,則國必強盛。唐代詩人杜甫在詩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曾寫道“安得廣廈千萬間,大避天下寒士俱歡顏”,就解釋了這個道理.....因此,心繫國家安危,歷代帝王都高度重視古陝州建設和發展,春秋時期、戰國時期、秦朝年間、漢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等等,許多帝王和將相,要麼駕臨,要麼幸巡,要麼駐地,要麼訪民,不恥下問,探尋治國理政的真經,在古陝州的大地上,發生了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帝王故事。

    一、漢文帝“取經”河上公,拜《道德經》而治天下。 西漢時期,黃河暴漲,有位鶴髮童顏的老人端坐柴上順河漂流而下,被人們搭救,就在古城的虢山上擇坑院而居。老者整日背誦註釋老子的《道德經》,當地鄉民都稱他為“河上公”。一天,漢文帝離京巡視至此,觀此人容貌非凡,施禮向其討教治國之道。河上公手持《道德經》,侃侃而談,使漢文帝聽得津津有味,如痴如迷。每聽一條,深拜一揖,當拜至第十下時,只見河上公駕著一團祥雲飄然而去。漢文帝回京以後,按照河上公傳授的治國方略,修改法典,減輕賦稅,興建學堂,屯兵墾荒,興修水利,植樹造林。幾年後,國家被治理的興旺發達,國泰民安,一直延續到景帝,成了歷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

    二、唐太宗賦詩《陝州詠》,頌江山而傾美景。 唐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駕臨陝州,登城遠眺,見四周碧綴,煙霞密翠,景色宜人,詩興大發,誦出膾炙人口的《陝州詠》:“碧原開霧隰,綺嶺峻霞城。煙峰高下翠,日浪淺深明。斑紅妝蕊樹,圓青壓溜荊。跡巖勞傅想,窺野訪莘情。巨川何以濟,舟楫佇時英。”這首詩顯示了唐王對古城咽喉要塞的重視,也平添了他對古城詩情畫意景色的傾慕,更體現了他對古城忠勇賢才的求賢若渴。

    三、唐玄宗開黃河漕運,喜物寶而悅民生。唐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唐玄宗下令陝州太守李齊物,鑿砥柱以通黃河漕運,工程完成後舉行通航盛典,唐玄宗又一次來到陝州。各州縣船隻只陳獻本地土產寶貨奇物,接受皇帝檢閱。陝縣尉崔成甫別出心裁,並親自執筆創作歌詞十闋。盛典這天,唐玄宗立於望春樓上,百官簇擁,樓下數十條各郡的船隻聚集,陝州大船旌旗高懸,船舷兩邊數十名劃舟男子身著古代吳楚服裝,頭戴大笠,足蹬芒履,袖袍寬大。艙內排列著上百名秀美歌女,鮮服倩裝,操琴持鼓。行至廣運潭,崔成甫即興領唱,眾女應唱,然後才表演排練已久的歌詞十闋。志書記載:“明皇臨觀大悅,下詔褒賞。”著名劇作家湯顯祖在他創作的《邯鄲夢》一劇中形象地再現了唐玄宗當時喜不自勝的情態,吟唱曰:“美哉!槕之歌女也!說什麼如花殿腳多奇妙,那菱歌起處,欲也魚沉雁落。似洛浦凌波照,甚漢女明妝笑,在處裡有妖嬈。”

    四、宋真宗巡陝州,請隱士而留遺憾。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三年初一,宋真宗封祀汾陰東歸,巡幸陝州,看到林嶺間有亭臺欄杆幽雅深邃,意非俗民所居,派人打聽,當知是大名鼎鼎的隱士魏野居所,急派中使召魏見駕。當時魏野正在草堂教鶴跳舞,忽聽來報,立馬在屋內牆上題詩一首:“達人輕祿位,居處傍林泉。洗硯魚吞墨,烹茶鶴避煙。閒唯歌聖代,老不恨流年。靜想相尋者,還應我最偏。”題畢,便抱琴逾牆而去。後來回到朝中,真宗專門派陝州令王希召魏野出仕。魏野上書婉言陳詞謝絕,真宗無奈,只好命陝州官吏對魏野常加以存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徽州文化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