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司文郎中

    明軍戰鬥意志薄弱

    首先引用明末清初史學家李清所著《三垣筆記》的兩段文字:

    1.(孫傳庭)亦云:“我麾下百戰兵,為流賊望而膽落者,遇北兵則股慄。……(北兵)以數十騎浮渡,我兵數千人皆走,如失魂魄,蹂踐死者甚。

    2.人謂孫(茂霖)及部下皆得重賄,凡一人出,率予五兩,乃不發炮而俾之逸。夫敵亦何懼?乃以賄來,直將士不敢擊耳。

    《三垣筆記》作者李清是崇禎初年進士,與明末名將盧象升、孫傳庭等同朝為官。因此這本記錄作者為官時所見所聞時野史也一直有較高的可信度和關注度。那麼看看上面摘編的兩段文字,明軍哪裡有當年北破蒙古南擊日本的王師氣概?區區數十騎兵就嚇退千餘明軍,金錢就能換得不出擊,這樣的軍隊哪來的戰鬥意志?說白了,這其中當然有戰鬥意志薄弱的原因,但對北兵恐懼、對自身戰鬥力不信任何嘗不是明軍屢敗的重要影響因素?

    敗而懼戰引發惡性迴圈

    那明軍為什麼會害怕?看看明金(清)戰爭初期的一些戰役就可以了:

    薩爾滸之戰,遼東戰略決戰,明軍損失精銳精銳五萬,金軍傷亡有爭議,但無論是戰術還是戰略金軍都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開鐵之戰,後金攻佔開原、鐵嶺,為後金佔領關外提供重要支援,且進一步切斷了明朝和蒙古的聯絡;

    松錦之戰,明軍仍是損失數萬精銳,清軍傷亡不詳,同薩爾滸之戰,清軍戰略戰術獲勝,明朝關寧錦防線全面崩潰。

    以這三次大戰為代表的明金關外戰爭,後金(1636年改國號為大清)都取得了決定性勝利,雖然自身傷亡不明,但給明朝的政治、軍事打擊也是相當大的。就是由於清軍威名、惡名遠揚,所以才使明朝軍隊患上了“恐金症”。

    心理學上有一種觀點認為,憤怒的根源其實是恐懼。當人在潛意識裡感受到危險可能發生時,就會啟動應激機制,或是憤怒,或是逃避,抑或是其他。那麼很顯然,橫掃關外的清軍帶給明朝的是恐懼,因此一些人憤怒了,誓死抗清;也有一部分逃避了,不敢應戰。普通士兵的榮辱意識本身就沒有高階知識分子強,因此面對強敵,更多的是逃跑,而不是死戰到底。要知道,如果真的只憑借滿人武裝,清朝是不可能滅亡明朝的。

    恐怖情緒在全國蔓延

    迴歸開頭的阿德勒的觀點。自1618年努爾哈赤頒佈七大恨誓師伐明,到1644年李自成破北京滅亡明朝,明清戰爭一共持續了近三十年。即便有明民在1618年出生,那麼到1644年也已經二十多歲,加上明朝面對南北兩線作戰,因此他參加明軍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更何況1618還有數不清的零到十歲的兒童。因此私以為有不少從小被北兵嚇大的人參加了明軍的。這些人從小就感受到敵人的強大,潛意識裡害怕敵人,這種情緒跟著他們來到軍隊,進一步在軍隊擴散,導致“恐金症”蔓延,這也是明軍屢戰屢敗的心理學的原因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利用新媒體宣傳植保無人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