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邂逅33307

    朱元璋傳位給自己的孫子,其實主要也是因為愛。

    皇帝也都是有私心的,我們知道,像朱元璋如此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的一生雖然波瀾壯闊,但他終究是為是一個父親一個爺爺。

    朱元璋對長子軍標的愛是超越常人所能想象,二人的父子情感更相似,一出普通人的父子情,而並不是皇家父子。朱標的事,對於朱元璋來說,打擊尤其深重。那是整個希望斷面,所以為此,朱元璋不惜發動藍玉案,江南預測處死消滅的,對於孫子朱允文所擁有的有干涉的能力的人。

    朱元璋出於對兒子朱標的愛傳位給孫子朱允文。所以在那麼多兒子當中,朱元璋最後還是義無反顧的選擇了孫子,都有了,就是表明朱元璋。無論怎樣啊,還是一個父親,一個爺爺。

  • 2 # 梅兵1992

    簡單說說:

    朱元璋的兒子和孫子的情況是一樣的,老大都死了,老二變成老大了(朱允炆也不是皇長孫,皇長孫與馬皇后同一年死了),可是老二朱樉實在不能勝任太子之位,各方面都很差。但是如果越過老二朱樉去選擇老三朱棡、老四朱棣的話,就跟嫡長制發生了衝突。所以在二兒子和二孫子之間,朱元璋很容易選擇他乖巧的孫子。

    論能力和實力,朱棣肯定遠勝於他的兄長、侄子,但是就是因為晚出生了那些年,皇儲就沒他的份,既然這樣,那就只能用武力搶奪了。

  • 3 # 峰子奇觀

    皇帝家選繼承人,可不像普通的財主家那樣,僅憑老財主個人喜好,皇家的繼承人繼承的可是天下,要經過多重考慮,既有私情也有公義。

    朱元璋之所以選朱允炆當接班人,是以下幾種原因的綜合考慮:

    1、要給後代立規矩,防止皇位爭奪。朱元璋遵循“嫡長制”,即有嫡立嫡,無嫡立長。作為大明王朝開國皇帝的頭一炮,朱元璋要開個好頭,帶頭示範,給後代立穩規矩,以絕其他子孫的非分之想。

    2、嫡長子英年早逝,選兒子易引禍。朱元璋把嫡長子、太子朱標作為準接班人培養,重視程度遠超諸子,可惜早逝。若在兒子中選,朱爽不堪大任,跳選老四燕王朱棣,就沒規矩了,眾子也會不服氣,易引發禍端。

    3、朱元璋疼愛皇長孫,也有私心原因。朱允炆是太子朱標的嫡長子,作為爺爺的老朱非常喜歡這個乖巧的皇長孫,有一份爺爺對大孫子的濃烈愛在裡面。寄託厚望的長子死了,就選長孫繼位,既符合老朱心意,又可平衡藩王兒子們。

    當然,朱元璋也希望選一個守成之君,打天下時靠武力,守天下時就要靠文治了。從老朱死前給孫子建文帝朱允炆一手安排的輔政班子來看,明顯武功不足,但文治有餘,他要選一個文治的接班人。在這一點上,知書達禮的朱允炆也比較符合。

    綜合考慮之下,皇長孫朱允炆,只能是朱元璋當時的最優解,沒辦法太子死太早了。只不過一代強人朱元璋,萬萬沒有料到的是,後來四兒子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了大孫子的帝位。

  • 4 # 學習冇止境1

    歷來帝皇權力更替倍受糾結,朱元璋二十六個兒子中,馬皇后所生幾個兒子最有發言權,按封建禮法,嫡長子繼承製,長子朱標是最合適人選,為人仁孝,大臣們支援,還培養二十幾年,然而早死,這時朱元璋第一時間考慮過傳位給朱棣,朱棣的雄才大略,與自己十分相似,但有大臣問,老二秦王,老三晉王換在什麼位置,問到朱元璋的心裡,因此他二十天未上朝,反覆思考這個問題,最後決定傳位朱允文,於是大開殺戒,老功臣殺得差不多了,也考慮過除掉朱棣,因為他早就派監視在朱棣身邊,與北韓王子李芳遠的對話一夜,(說了唐太宗奪位之事)瞭如指掌,但又有大臣說,殺他後,老二老三作亂,又用誰來牽制,只好作罷,畢竟是自己兒子,(他們相互制衡)後來老二秦王死後,還指望老三晉王牽制朱棣,但不久老三病死,自己雖然擔心朱棣蠢蠢欲動,但自己已病入膏盲,無能為力了,三個月後去逝,留一善守城的老將耿炳文給朱允文。另外有人說朱棣不是馬皇后所生,但這些是北韓書上記的,不是十分可信,朱棣出生時,恰恰遇到陳友諒進攻,朱元璋顧不上看兒子一眼,就去了前線,至少可以說朱元璋出生時不在馬皇后身邊,而長子朱標出生時朱元璋在,朱標死後若無子嗣可考慮其它皇子,然而朱棣排在第四,也有大臣認為朱棣兇殘,接班應找仁慈的,更合適。這個朱允文的生母是呂氏,外戚在朝廷做官的不多,可避免外戚干涉政治,有功老功臣幾乎殺完,剩下的威脅只有自己兒子,常言:毒虎不食子。再怎麼爭都是朱家天下,綜上所敘,朱元璋傳位最佳人選只能是孫子朱允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布洛芬緩釋膠囊和布洛芬片的區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