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庭州行者
-
2 # 小斯史事
當然不會,袁紹想立劉虞的目的也只是想像董卓那樣,把握朝政!
袁紹立劉虞,劉虞不答應是明智的,因為漢獻帝劉協還在,只不過被董卓挾持住了。自己如果答應了就是謀逆,即使當上了皇帝天下人也不會承認,不僅如此,這個劉虞也知道自己當皇帝也是傀儡皇帝,所以堅決沒有接受。
劉秀挽狂瀾於既倒,將脫離軌道的大漢王朝拉回了正規,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帝王。他有才能,手裡有軍隊,有一流的謀士,而且運氣也非常好。劉虞雖說有名分,但是才能不足,手裡沒軍隊,也沒有一流謀士。在東漢末年那個軍閥混戰的時代,沒有地盤,沒有軍隊,沒人輔佐,想要成事,幾乎不可能!
劉虞當皇帝唯一的結果就是,袁紹扛不住外界壓力,最終估計也會被董卓和其他諸侯勢力聯合剿滅,劉虞亂臣賊子被誅殺!
東漢末年,自黃巾軍起義以來,可謂天下大亂,朝野動盪。在朝,東漢年間一直延續的宦官與外戚之間的鬥爭愈演愈烈,兩股勢力之間相互仇殺,最終國舅何進將西涼軍閥董卓引入京城,董卓作亂由是開始;在野,農民起義一浪接一浪,不僅如此,圍剿黃巾軍過程中,地方郡守州牧刺史之權力不斷擴大,其逐漸割據一方,東漢的中央集權受到巨大的挑戰。
董卓兵入長安後,廢掉少帝劉辨,擁立漢靈帝的庶子劉協為皇帝,是為漢獻帝。關東各地方勢力見狀,紛紛起兵,以討伐董卓為名,結成同盟,即所謂的十八路諸侯聯軍。聯軍推舉出身顯赫,四世三公的袁紹為盟主,誓師西征。然而,十八路軍閥雖然號稱是舉義旗,尊漢室討董卓,實際上卻各懷鬼胎,意欲趁機擴大自身之地盤,兵力及影響力,故其內部可謂是明聚實散。
值此當口,袁紹,韓馥等人提出,天子此時落在董卓手中,生死未卜,為了名正言順討伐董賊,因當再立天子。於是,袁紹等人密謀推舉幽州刺史劉虞為皇帝。
劉虞,乃是漢光武帝劉秀之子東海恭王劉強之後,已是血緣較為偏遠的皇族,及至漢獻帝時期,劉虞一支早已不再是世襲貴族,而僅僅是朝廷官員。劉虞此人崇尚仁政,在擔任幽州刺史期間,不僅幽州漢族百姓感其恩德,北方的少數民族如鮮卑,烏桓,扶余等部落亦對劉虞崇敬有加,因此在其任職期間,幽州邊境安穩,使得漢王朝免於同時陷於內憂外患之中。
董卓當政後,為拉攏德高望重的臣子為其所用,於是分封劉虞為大司馬,進封襄賁侯;不久又加封太傅,劉虞在當時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當袁紹等人將此提議告知劉虞後,被劉虞一口否決,無論袁紹等人如何勸說,劉虞堅決不肯,袁紹等無奈最終作罷。由此可見,劉虞不僅是一位漢室的忠臣,更是一位聰明人之人。劉虞不肯稱帝,是出於非常完善的考慮。
當時的天下,群雄紛爭,各地諸侯擁兵自重,割據一方。劉虞雖然為幽州刺史,但實際上並沒有兵權,他主要負責的是百姓治理,即施政。在亂世,凡是敢於逐鹿中原者,必然要能夠掌握軍隊,且能征善戰。劉虞一無自己的軍隊,二無統軍治軍之能,他自己也深知這一點,故而,他不會去冒這個險,做出頭之鳥。
況且,劉虞雖然是漢朝宗室,但實際上已經是非常遠的皇室旁支,繼承大統,名不正言不順;當時的漢獻帝雖然也是董卓所立,但畢竟是漢靈帝的親生兒子,名正言順。
再者,袁紹等人乃是軍閥,梟雄,並不是真心擁立,說白了,袁紹是想當第二個董卓,以劉虞為傀儡皇帝,為自己服務。一旦自己做大,則劉虞必然會被袁紹除掉。如果劉虞真的順袁紹之意,同意稱帝,不要說效仿光武皇帝中興漢室,就連保住漢室風雨飄搖的江山和自己的性命,都是奢侈。劉虞作為漢朝忠臣,一方面出於維護漢朝的統一考慮,另一方面他也不願意去做袁紹篡奪漢朝江山的工具。
因此,劉虞堅定地拒絕了袁紹。
袁紹在和韓馥等人商議之時,也將此計劃告知了當時並不起眼的小諸侯曹操。曹操聽到此言,立即表示反對。可以說,只有曹操真正看明白了當時的局勢:在群雄並起,天下大勢並不明朗之時,敢於去動皇帝者,必然沒有好下場。且看當時,廢立皇帝者董卓,意欲廢立皇帝者袁紹,自己稱帝者袁術,都沒有好的下場。因為當時的諸侯實際上處於某種均勢,每個諸侯的行動對其他諸侯而言都是不確定的,因此其在制定下一步行動之時都會非常謹慎,而皇帝,則成為了一個工具。一旦誰敢對皇帝不利,則天下諸侯會群起而攻之,因為此時,諸侯之間會結成一個暫時的同盟,其行動變得可預測,可以毫無顧忌地去以尊王攘夷的旗號削弱對手。
曹操深諳此道,終其一生,奉天子以令不臣,奠定了其在北方的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