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陶短房

    古代皇宮冬日以花椒粉塗房取暖,稱“溫室”、“椒房”,夏日則居住在“涼殿”,用水車帶動風扇散熱,同時水本身也可以調節溫度,這種“涼殿”,西漢稱未央宮清涼殿,又稱延清室。 唐代長安則稱大明宮含涼殿。

    西漢的清涼殿是未央宮十四座後殿之一,《三輔黃圖》:“宣室、溫室、清涼,皆在未央宮殿北”,《三輔故事》說清涼殿“以畫石為床,床旁設冰鑑”,漢武帝曾讓寵臣董偃在清涼殿行止。

    除了涼殿,皇宮裡還有儲存冰的專門房屋,稱為“凌室”,《漢書.惠帝本紀》說漢惠帝四年即公元前191年“七月乙亥,未央宮凌室災”,此時尚是漢初,未央宮已有凌室,表明這種設施實際上早已是帝王宮殿的普通設施了。

    漢末曹操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在鄴城(河北臨漳)漳河畔修建銅雀臺,四年後在銅雀臺北修冰井臺,和銅雀、金虎合稱“銅雀三臺”。冰井臺的作用,就是為魏王府和此後的皇宮提供冰塊。冰塊系冬季採自漳河,高築冰井臺系便於挖掘深井,利用深井保溫。

    冰井臺遺址

    唐宋貯冰技術有所進步,皇帝會在立夏南郊迎夏後將多餘的冰塊和冰制食物分送給臣子,到了明、清不但賜冰時間延長(自農曆五月初一日起到七月三十日),且賞賜範圍也擴充套件到七、八品的小京官。明劉侗《帝京景物略》中就說:“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掌管冰政的官員叫凌官或凌人。

    一些政權的建立者是北方少數民族,他們更懼怕夏季炎熱,往往設立夏都、陪都來度夏,如遼,夏季帝王和整個朝廷班子要北上上京(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捺缽”(度夏),元朝皇帝則會在夏季遷就元上都(今內蒙古多倫縣西北閃電河畔),這些位於塞外的城市天氣較涼爽,比較適合怕熱的少數民族度夏。清代則採用了在塞外承德修建避暑山莊的辦法,一方面便於皇帝度夏,另一方面也為了便於招待比皇帝更害怕炎夏的蒙古和西北等地少數民族首領朝覲。

    遼上京遺址和承德避暑山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繼發性肺結核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