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有春意
-
2 # 水中之萍1
世界上的所有人,心靈都是相通的。只要能翻譯成中文,外國的文學作品其實沒有什麼難以理解。
年少時讀簡愛,紅與黑,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儘管都是外國作品,對於其中的人物場景,覺得自己也能身臨其境。雖然我只是一個鄉下人,但也能感同身受小說中的世界,並不覺得有什麼難以理解。
其實我更喜歡讀外國的文學作品,也許是我這人天生好幻想吧!越是陌生的世界越會讓我感到好奇,會更加吸引我。當我讀那本歐文見聞錄,其中寫到莎士比亞也做過看門人,年少氣盛的我倍受鼓舞,因為我也在某銀行做過幾年看門人,內心中於是幻想著將來能成名成家,甚至認為自己八十歲也會想當作家。
日月如梭,時代飛逝,年過半百仍一事無成。但我無悔自己曾走過的路。我對自己愛好文學愛好讀書始終認為是一生的驕傲。
-
3 # 驚山鳥
作為一個文學愛好者,我也深有同感。從小對國內文學,及至東南亞的文學都有涉獵,唯獨對歐洲文學不感冒,所謂的史詩級著作如《神曲》《第二十二條軍規》,甚至連《指環王》都是翻兩頁就昏昏欲睡。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可以從為什麼看不懂和該如何看懂兩個方面作答。 看不懂的原因: 一、對外國文化環境感到陌生。一開啟書滿頁都是拗口的地名,人名,職位稱呼,記不住,所以總是會不停回頭看前面的內容,就造成看書效率低。 二、外華人的語言習慣和我們不一樣。舉個例子,小時候看《安徒生童話》,語句裡插入了好多“的確”,還有句子太長,不停用“他”“她”的字眼,搞得跟肉麻情書似的(我小時候就這麼想的)真不習慣;英語修飾語多用在句尾,或者一句話說完後再來一句補充的,其實這句補充語放在句前更符合我們的閱讀習慣。三、我們對某部外國文學的背景文化,作者意圖瞭解不是很清晰,就抓不到重點,難以讀懂作品。其實說到底還是因為我們對外國文學感到陌生的結果。 四、有時候興趣會起很大作用。要是對某部作品本身就有很大興趣(可以透過網路先了解其主要內容),讀起來就會更有勁,能夠讀得下去。 五、一些外國文學作品的確含有冗長枯燥的內容,多為渲染本民族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內容,不想看乾脆忽略。比如《指環王》和《霍位元人》了,簡直就是在讀地圖(連看地圖的感覺都沒有,只是在讀地名而已)。 六、詩歌本來就難懂,由於我們不瞭解詩歌的意象,架構,背景,就難以讀懂,讀詩歌是需要想象力的。 針對外國文學讀不懂這個問題,有這麼幾點建議: 一、先看縮寫版名著,推薦書蟲系列,書蟲的縮寫儲存了原著的語言風格,故事重要情節甚至重要臺詞,所以可以從書蟲看起,感興趣的再讀原著。書蟲系列的書都很薄,讀起來很快。 二、看名著改編的電影或者英劇,BBC名著劇質量槓槓的。像《包法利夫人》(英劇)《了不起的蓋茨比》《霍亂時期的愛情》《特洛伊》《香水——一個謀殺犯的故事》《洛麗塔》都拍得很好的。 三、試著瞭解一些外國文化,學好英語,當然,你要學希臘語,法語我也不攔著。瞭解一些外國文化淵源,荷馬史詩,希臘神話,聖經神馬的,多瞭解一下沒什麼壞處,外國文學多取材於這些地方。 四、放鬆心態,要知道看不進去不是看不懂,沒什麼的,換個時間看書也不錯。 五、請確保中國文學作品你也能看得進去,看得懂。 六、詩歌這一塊可以先讀一些相對易懂的作者的詩歌。七,實在看不懂經典文學的,可以從喜歡的小說入手,比如我從小就是看《哈利波特》才播下了外國文學種子。
回覆列表
外國的文學其實是不難理解的。有人說外國文學難理解,那是沒有用聯絡和全面的眼光來分析和思考。
原因:一是就文學作品論文學作品,有一種看不懂,或者是看不下去的感覺。
二是感到外國文學作品中的人名、地名難記,看了前頭,忘了後頭。
三是對書中故事情節不好理解。
方法:自古道,文史不分家,看外國文學作品也一樣。
首先要熟悉這部作品的時代背景。你要看懂托爾斯泰的作品,那就要熟悉他生活的時代,尤其是他的思想轉變歷程。
其次,要熟悉世界歷史,大的事件心中要有數。看拉美文學作品,那還要熟悉魔幻現實主義的內涵。
三是要注意心理刻畫。這是與看中國古典作品的重要區別。中國的古典文學作品描寫人物比較直白,外國文學作品就比較細膩,尤其是對人物的內心世界的描寫。
另外,還要看看西方哲學、宗教、藝術、建築方面的書籍,有助於理解作品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