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楊教授說球
-
2 # 畫籃球的人
這的確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但整個話題太大,以個人的認知太探討肯定會有很大的誤差,所以我只能以自己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來談談這個問題。
吉諾比利和坎帕佐的打球方式都極具創造力,這不是籃球基本功訓練上的問題,而是腦子裡面的那種創造力,創造力強的人無論從事任何行業都會顯得別具一格。
我個人認為培養該從小開始,所以小孩子是關鍵。我長大後去過挺多地方旅行,但感覺從我自身的經歷來看,18歲以前完全就是一個只能從書本看世界的孩子,書本可以給予我們固定的知識,1+1=2就明明白白寫在上面,但見識卻能讓我們擁有創造力,這就是創造力的根源所在。
我認為未來我們會有更多的孩子從小就能去見識世界,透過體驗去尋找真相,明白世界不同的樣子,從而接受各種不同的創造性思維。
還有我從小對於籃球的認知也是身高就是關鍵,小學籃球隊選人,發育比較早的同學才會被選中,這樣也導致了一些有籃球天賦的孩子卻無法從小開始接觸籃球,我小學就沒有怎麼接觸籃球,因為我初中才開始長高,當時班裡已經有同學長到了1米7的個子,像我這種相對小矮子完全就不會被選中,所幸我最終還是被選去了學校的鼓號隊吹小號,可以說年幼的我壓根就與籃球無緣。
當時的我也覺得是個子高籃球才能打的好,因為大家都是這樣想的,但事實並非如此,後來例如阿倫-艾弗森、克里斯-保羅等球員個子就不算高,但他們依然可以成為NBA賽場的佼佼者,他們雖然長的不高,但也能從小就接觸籃球,接受很好的訓練和從小接受戰術性思維的開發,大環境其實挺不一樣,感覺伯樂也是很重要的關鍵。
個人粗淺的觀點大概就是如此,我認為吉諾比利和坎帕佐這種型別的球員並不是透過努力訓練籃球基本功就能培養出來,他們對於籃球的理解有一個不同的維度,這是思維上的差距,通俗點怎麼形容呢?看你是想塑造一個工藝品呢?還是想塑造一個藝術品。前者千編一律,後者獨一無二。
-
3 # tea阿凡達
可能最重要的原因是籃球並不是一條可靠的出路,太多太多體育明星出自苦難的貧民窟,因為他們本就無路可走,那還不如去打球,這就形成了一種為打球而生的觀念,不打球,那你就餓死。但毫無疑問,我們並沒有這樣的人,不要講我們人多,我們並沒有那種打球是唯一出路的想法,我來打球不是因為無路可走,就算打不好,我回去該上班上班該賺錢賺錢,這也就是球風不硬,紀律不強的原因。
其次是文化,相比於歐洲球隊,他們一般家庭條件較好,沒有說以籃球為生生活窘境,但他們有文化,籃球文化,從青訓開始,就已經成了體系,已經成了規模,哪怕沒有進入職業隊伍進行訓練,但他們同樣在課外能夠有足夠的氛圍和條件進行鍛鍊和開發。這也就是,哪個學校沒有籃球場,哪裡沒有人打球,卻還是沒辦法從十幾億人中找出幾個打籃球的。所以不是基數問題,是文化問題。體校生,籃球隊,總給人印象不是好學生去的,學習不行了,體格還行,就去學一學打球,可已經錯過了最佳時機,如今現役球員半路出家太多,所以基本功不好,飽受詬病。
所以等人們觀念轉變,家長讓自家孩子從小就用開始學習籃球,哪怕是在學習之餘。
但,你,會讓你的孩子一直去上籃球班而不是補習班嗎?
回覆列表
吉諾比利和坎帕佐,那就是籃球場上的精靈,魔術師,他們打球都是天馬行空,完全憑個人的本能在場上發揮,完全不受規則和戰術約束的。他們的腦海裡都是充滿了自由的思想,就像魚兒在大海里自由自在的遊玩一樣,很多動作都是即興表演。
我們的籃球培養體系,太死板,太固執了。如果我們的球員像吉諾比利和坎帕佐那樣在場上隨心所欲在場上打球,早就被教練趕回家了。
吉諾比利和坎帕佐這樣的球員,他們成長的環境是不一樣的,在他們的籃球啟蒙階段,他們是和各種各樣的人學習,就像大熔爐一樣,什麼都學一點,完全憑個人愛好,天馬行空,不受約束。
吉諾比利的家庭是籃球世家,從小周圍都是打籃球,他老爸也是籃球運動員。在成長的過程中,吉諾比利接觸到各種各樣的籃球人,向不同的人偷師學藝,最有自成一派。
我們的籃球培養體系就像是工廠的流水線作業一樣,統一的標準,把那些有稜有角的個性都抹殺了。有些人原本是有創造力的,他們有可能成為中國的吉諾比利,但是,因為頭上的緊箍咒,一點點把靈性磨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