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德文馬克俊
-
2 # d孤獨的漂流者
先是第一個。在我看來,別說曹操不死,就是曹丕或者曹睿不那麼早死,司馬懿根本不可能執掌大權。
歷史告訴我們,一個朝代會出現一個掌控朝中大權的權臣,那麼一般情況下都是這個皇帝還僅僅是個孩童。要知道,曹睿的兒子全部早夭,為了後繼有人,特地收養了曹芳與曹詢作為養子。後來曹睿病重之時將曹芳定為太子。而後年僅八歲的曹芳就成為了魏國新的皇帝。
但是因為年幼,權臣擅權的事情無法避免。剛開始,輔政大臣曹爽與司馬懿還是一心輔政。而後曹爽在正始八年開始專權。正始十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一舉奪取魏國朝政大權,自此司馬家開始了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的故事。
曹操與曹丕時期,司馬懿雖然被稱為有“鷹視狼顧”之相,但是為人處世還是十分低調,做事兢兢業業。
而曹睿雖然繼位時,也十分年輕,年僅23歲繼位,並且有著四位輔政大臣,分別是曹真、曹休、陳群與司馬懿。但是曹睿的手段十分高明,上位不久就政從己出,幾位輔政大臣更是被曹睿以邊境戰事調離中心,僅僅留下了陳群。可以說正是這樣的操作,使得司馬懿等人在朝堂的影響力有限。
這之後,曹睿一直牢牢掌握魏國最高權力,在內外戰爭與政策改革等方面始終是最高決策人,詔令能夠有效實行。我們可以看到,在曹睿在位期間未出現足以威脅皇權的權臣,甚至一些遭到群臣反對的決策也能獨斷專行。
因此,只要曹丕或者曹睿不是英年早逝,司馬家根本沒有機會掌控朝政大權。
那麼再回答第二個問題。曹操不死,能不能統一?我的答案是不能。我的理由如下。
第一,孫劉聯盟。
要知道,早年劉備面對曹操的時候完全是敗多勝少,而且兩人作為一個時代同一輩的諸侯,僅存下來的兩個,更是知根知底,劉備對於曹操的忌憚絕對要大於對於孫權的仇恨。曹丕繼位,劉備可以把曹丕看做一個小輩,而輕視他,但是劉備根本不敢無視曹操的影響力。因此,只要曹操活著,雖然荊州因為孫吳的背盟而失去,但是劉備絕對會放下仇恨繼續維持聯盟。
第二,曹操年紀大了,不復當年之勇。
曹操去世的時候已經65歲了,雖然在53歲的時候,做了一首《龜雖壽》表達了自己老當益壯、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但是那個時候的曹操正當攻略河北之時,是曹操最意氣風發的時候。後來,曹操先後遭遇赤壁之戰與漢中之戰的挫折,必然會有所改變。年紀大了,就會自然而然的想要尋求享受,這是人之常情。
第三,蜀漢與孫吳的領導班子不是昏庸之輩。
蜀漢與孫吳的最後的滅亡就是因為朝中賢才的凋零,宦官專權,朝廷昏庸黑暗,民生凋敝,國力的大幅度的下降,才使得司馬家可以先後消滅蜀漢和孫吳。如果曹操還在世,即便劉備先去世了,還有著諸葛亮等一班賢德的文武,孫吳就更不用說。因此很難出現國家的滅亡之兆。
因此我認為曹操在輸了赤壁之戰後,攻下漢中錯失繼續攻略益州消滅劉備的機會後,再也不可能完成統一。
回覆列表
如果三國時期曹操的頭不疼,不死,那麼三國就應該改寫了。我的想法是如果曹操不死那麼他也就能繼續掌握大權,統領百萬雄兵。曹操不死,那麼也輪不到晉,司馬懿不會受曹操所用,也不能掌握軍權,如果沒有了司馬懿,那麼諸葛亮應該也不會死,諸葛亮是因為過度勞累才去世的。我認為蜀國的昌盛和曹操是有關係的,如果沒有曹操,可能蜀國也不能得到發展,正是因為有曹操這個強大的敵人,劉備才能感到身上的重任巨大,兼備漢室復興的使命,有了敵人才有動力,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最終才能建立欣欣向榮的蜀國。接著再談談龐統,如果龐統不死,那麼他就能夠繼續為蜀國效力,那麼自能勝任,龐統死了,只能讓諸葛亮留守。
按照戰略安排,劉備出兵漢中,關羽出兵襄樊,首尾呼應,曹操將難以應對。如果龐統留守成都,諸葛亮留守荊州,那麼即使關羽打不下襄樊,也不至於被孫權搶了荊州。荊州不失,那麼關羽也不會死,既然關羽不死,那麼張飛也不會被小人刺死,如果劉備的兩個弟弟不死,也不會起70萬大軍攻打孫權,如果不打孫權,劉備就不會死,如果劉備不死,就能繼續和諸葛孔明一起管理蜀國,不至於到後面只剩諸葛亮一人承擔重任。由此可見也減輕了諸葛亮的負擔,三國鼎立的局勢將延續下去,可以先慢慢壯大兵力,再去北伐,或者攻打孫權。最後劉備肯定能統一全國,可惜!這兩個關鍵人物死了,接下來一連鎖的事情都發生了。此乃悲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