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崔馨心理
-
2 # 家長話題
呵呵,家長的手裡有沒有戒尺沒那麼重要。家長的心裡卻是應該有戒尺的。也就是說家長在管教子女時,心裡應該是有原則的。
這種戒尺應該是家長教育孩子的原則,方法。
特別是早期教育。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一個造號,訓號,共鳴和默契的潛移默化的過程。
比如要樹立好孩子形象。就要告訴孩子,那些是好孩子行為,哪些不是好孩子行為,從而引起孩子的共鳴和默契。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告訴孩子:
你是好孩子,這是好孩子行為,所以你可以做。同樣,你是好孩子,這不是好孩子行為,所以你不可以做。
家長教育子女,不僅應當有原則,還要學會執行原則。
許多家長,由於不善於執行原則。操作時,分寸把握不好。在教育子女時,產生許多問題。
-
3 # 倆寶的小時光
家長手裡有“戒尺”嗎?孩子搗蛋了,不能一概而論,要試著和寶寶溝通,耐心的瞭解,孩子的心理,也許孩子只是一種陪伴需求,用只是不會表達,用搗蛋或者發脾氣的方式來表達了,而家長這個時候是不能粗暴的教訓的。
我兒子如果有搗蛋發脾氣的情況,我會把他抱過來,跟他聊聊,開始的時候先轉移話題,比如我今天發現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把小傢伙的壞心情先安撫下來,然後慢慢聊,聊到孩子心情差不多好點了,他就會有心情跟你說他的不開心,最後再慢慢疏導一下。這樣幫孩子過渡一下,比直接的打罵要好的多,既能建立親子感情,又讓孩子的情緒得到了宣洩。
要記住一件事,等一朵花開需要很多很多的耐心和微笑。給孩子再多的耐心都不多餘,用心了就會發現我們愛孩子其實沒有孩子愛我們多。
孩子乖的時候,我們像對天使一樣喜歡他們,孩子搗蛋的時候,卻責備打罵,這是有條件的愛,自私的愛。不妨多像孩子學學,他愛我們可是無條件的。
這個年月,還在用戒尺的父母,是要毀掉孩子?
今日,90後,00後,10後已經不同於70後和80後,嘮叨,指責,打罵,羞辱都不能孩子們真正改掉不良行為,相反,會激起孩子強烈的反抗。
今年4月份,一位18歲少年,在回家途中與母親發生爭執,一氣之下跳橋自殺,就是活生生,血淋淋的教訓。
孩子的成長,究竟如何去教育和引導,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去思考。
1. 愛的連結
我們都有這樣的感受,如果一個人讓你心裡舒服,即使是批評你,指出你的不足,你也心悅誠服願意接受。反之,某個人讓你不爽,方式方法不對,即使是善意提醒,你也會不理不睬,甚至對忿回去。
這就是:感覺好,才能做得好。
在糾正孩子不良行為之前,先去連線孩子,用擁抱,鼓勵,肯定的語言,目光的注視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無條件的愛,就像彼此的潤滑劑,讓孩子內心貼近父母,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意見和指導。
2. 正向的鼓勵
戒尺是什麼,是懲罰,意味著,你不好,你犯錯,所以你要受罰。那麼孩子,也會在潛意識意識到:我不夠好。
一旦在孩子的潛意識形成這樣的信念,他將揹負這樣負面的信念,去否定自己,懷疑自己。這,是父母真正希望的嗎?
顯然不是!
正確的做法,是積極鼓勵孩子。有本書叫做《天才不是教出來的》,告訴我們,天才是在父母美好的期待下成就的。也就是,你越是相信自己的孩子,越是積極鼓勵他,他越是朝著積極的,正向的方向去成長。
很神奇,是不是?
有人曾經做過一個實驗。準備兩碗米飯,每天對一碗米飯說抱怨,憤怒,指責的話,同時對另外一碗米飯,說讚美,積極和鼓勵的話。你想知道什麼奇蹟發生嗎?兩碗米飯,被咒怨的一那碗米飯發黑發臭,被美好祝福的那碗米飯依舊新鮮,甚至散發米飯的清香。
3. 做更好的榜樣
沒有什麼懲罰的手段會長久湊效,孩子可能一時因為懼怕,改變或者隱藏不良行為,但是會用更加隱蔽,消極的態度重複或者惡化。
最好的方法,是用父母的言傳身教,正確示範、引導孩子。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影印件。父母用接納,喜悅的態度迎接世界的挑戰和積極正向得去生活,孩子也會越來越積極,正向,自律,獨立,更加綻放。
最後,祝福每一個花兒一樣的孩子,有更懂他們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