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成都地產逍遙君
-
2 # 戰略論
希特勒對德軍戰略指揮的干涉始於1940年的法國戰役,只有在波蘭戰局中沒有插手,完全由陸軍總司令部的將軍們負責軍事指揮。到了1941年的對蘇作戰時,希特勒已經東線德軍的實際掌控者,陸軍總司令部只能為其提供軍事上的建議,最終的決定權由希特勒下達。莫斯科會戰以後,希特勒正式接掌了陸軍總司令一職,如此在名義上希特勒也為其所獲得。
即使在希特勒還沒擔任陸軍總司令時,他已經從他的將軍們手裡奪取了軍隊的控制權和指揮權,陸軍總司令部制定的“巴巴羅薩”方案被希特勒所推翻,以列寧格勒為首要的戰略目標轉移到了南翼的基輔,最終讓德軍錯失奪取列寧格勒和莫斯科的機會。
1942年的夏季攻勢同樣重複了去年的覆轍,原本先奪取斯大林格勒以保證側翼掩護的安全後再南下高加索地區的作戰計劃再次被希特勒所更改,德軍被一分為二分別向兩個相反的方向進攻,結果兵力的分散導致德軍最終在兩個方向上都沒能取得最後的勝利,止步不前而蘇軍得以利用僵持的時間集結了強大的反擊兵力,一舉合圍了德軍的第6集團軍,德軍南翼態勢近乎崩潰。
這裡有一個讓人特別費解的地方,希特勒既然選擇了讓第6集團軍堅守陣地,等待救援,那麼為什麼不千方百計的調集足夠強大的救援兵力呢?北方集團軍群和中央集團軍群難以抽調出有力部隊的主要原因就是希特勒下令讓其死守那些作為進攻跳板的突出部,中央的勒熱夫,北方的德米揚斯克,牽制了至少40個師的德軍部隊,如果放棄這些突出部可以抽出20到30個師的強大兵力,將這一強大兵力投入南翼完全可以拯救第6集團軍,拯救南翼戰線。可惜希特勒拒絕上述任何的撤退,可笑的是在南翼防線徹底崩潰以後,希特勒才終於明白那些堅守的突出部毫無意義,最終還是放棄了。
開玩笑的說,二戰德軍的作戰史就是希特勒的“打怪升級史”,可惜的是德軍損失了上千萬軍隊的代價也沒給這位下士升到哪怕只是合格的境界。
回覆列表
非常非常大,畢竟他是元首,是一個透過不斷修改法律賦予其更多獨裁權力的野心家,是一個將軍隊效忠的物件轉變成其個人以及納粹黨的惡魔。
希特勒和斯大林一樣作為政治領袖,任何一個單獨的將領在他們面前都是脆弱不堪的,即便是像隆美爾那樣功勳卓著,受民愛戴的元帥,希特勒表面上不能宣佈其謀反但暗地裡也能除掉他。
希特勒這種獨斷以及自大的情緒是伴隨著戰場的失敗而越來越濃烈的。一方面其個人權力的擴大以及早期戰爭給他帶來的成就讓其愈來愈驕傲,另一方面在蘇聯的戰爭僵局也使得其對手下將領才能越來越不信任。
到了1938年初,希特勒已經幾乎把所有國家機構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了,最後只剩下陸軍了。他大膽地利用了布洛姆貝格——弗裡奇事件剝奪了陸軍的獨立指揮權。這導致其意志再也沒有任何人能夠反抗。而陸軍總司令部okh的權力實際也也是被希特勒控制的國防軍最高統帥部okw所架空,後者成了真正對戰爭起決策作用的機構。而擔任okw總司令以及okw總參謀長的凱特爾和約德爾則根本可以說是希特勒設定的兩個傀儡,他們只有建議權,具體接不接受要看希特勒的意願。
就比如最經典的關於進攻莫斯科還是基輔的選擇,儘管中央集團軍群的很多將軍,包括古德里安,和okh總參哈爾德,以及博克元帥在內的很多人都主張進攻莫斯科,但希特勒已經堅持的事情是誰也更改不了的。古德里安這樣記載道——“希特勒每講完一句話,所有在座的人都點頭稱是,除了我以外。”
1942年,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被免職,由蔡茨勒將軍繼任,而同時也取消了由總參任免總參謀部軍官的權力,這充分意味著希特勒權力的進一步增強及對手下軍官的不信任,蔡茨勒後來很多意見和希特勒不和,只能數次向希特勒提出辭呈。而陸軍總司令的權力更是在1941年12月19日布勞希奇被解職後就實際上落入了希特勒的手中。
“我用辭職表示抗議!”,這大概就是希特勒手下的將領們表達反抗最強力的手段了,所以後來才會有一些將領想要限制希特勒的權力。
在華沙失守後的一次報告會中,希特勒咬牙切齒地宣稱——“我要懲罰的是總參謀部。我不能容忍這樣一群狂妄的知識分子,竟敢讓他們的上司跟著他們的意見走。可是這就是總參謀部的體制,我一定要把這個體制打得粉碎!”
對於意見不同的將領,希特勒好多時候就直接解職,到了戰爭末期,持失敗主義傾向的很多將領更是被殺害。
而這種凌駕一切的權力又是德華人民自己賦予希特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