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下而為
-
2 # 小丸子愛吃西瓜
人的本性就是貪婪的,做個好人真的很難,親戚朋友有難處你得幫,幫一次兩次三次他都會很感激你,但是你幫他超過三次後,他就會理所當然,習以為常,自然而然的接受你的幫助,不在感激涕零了甚至會多多少少的覺得你幫助的哪裡有這欠妥。再後來你幫的次數多了偶爾有一次由於各種原因沒有辦法幫助他,那麼這人就會立馬變臉質問你憑什麼不幫忙?每次都是你出面處理這些事情現在你不管了讓我們怎麼辦?做人不要太自私好不好?烏拉哇啦一大堆你的不是這就是好人的錯了,錯在不該給他們養成依賴你的習慣,有句話說的非常好,幫急不幫窮,幫短不幫長,做人善良是應該的,但是要有度,過於善良就是沒有底線的讓步,對方會得寸進尺。做個好人其實也不難 保持底線最重要
-
3 # 水煮鞦韆
首先,我來選擇回答這個問題,是因為我也有過同樣的經歷,所以只想先抱抱你,再抱抱我自己。我明白,我們並不是自私自利招人嫌,只不過是人際關係不太擅長,總想面面俱到,結果總是費力不討好。相信不知好歹的人只在少數,畢竟由衷的感謝無法輕易說出口,也不僅僅只是說說而已。
有個故事是說,你每天給別人一塊糖,剛開始別人會心存感激,時間久了他就會習慣這種不勞而獲了,如果某天你出於各種原因中斷對他的給予,他可能就會記恨你,就算你改日續上,都難填他心中的怨懟。這難道是我們做錯了嗎,明明付出的是我們,吃虧的是我們,憑什麼那些受助者堂而皇之把自己擺在道德的制高點。退一步想,當初我們為何會幫他呢?是信任他?同情他?還是我們樂於助人愛心爆棚呢?我們在無形之中已經給自己貼上了“老好人”的標籤,以至於讓別人一有需要就想到你,如果有所怠慢,似乎還對不起自己辛苦掙來的“頭銜”。
有本書《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裡面有句話是說,一個人越是善良,做人的底線應該越高一些,這樣才能避免縱容別人,也能保護自己。對於忘恩負義的人,你完全可以拉黑可以遠離。對於貪得無厭的人,你完全可以推脫可以拒絕。你可以選擇可以判斷可以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不必迎合取悅任何人。讓你一味單方面付出的人,只是想利用你依賴你,真正的親人朋友只會理解你、心疼你、包容你,這些人才值得我們全心以待。在新開展的人際交往中,更要善良有度,有所保留,努力活得自信、樂觀、獨立,這樣才能獲得更多尊重和關注。
親愛的朋友,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遇人不淑不是我們的錯。為理想生活奮鬥之餘,先好好愛自己,提升自己,數年之後你會感謝這些經歷。日久見人心,時間總是會代替過去來回報你哦。
-
4 # 胡蘿蔔與楊小羊
人際交往需要尋求一種平衡
不要一味的付出
當我們初入社交圈子時,有時會犯一個常見的錯誤,那就是“好事一次做盡”。為了贏得他人的認可,全心全意地為對方做事,以期望彼此之間的關係更融洽,這是很多人的想法,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
心理學家霍曼斯早在1974年就曾經提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本質上是一種社會交換,這種交換同市場上的商品交換所遵循的原則是一樣的,即人們都希望在交往中得到的不少於所付出的。然而即使得到的不能少於付出的,但如果得到的大於付出的,也會令人們心理失去平衡。
付出不圖回報
“自己對別人的好別記著,別人對自己的好別忘了”這句話看似粗淺土俗,卻正是人所要做到的,做不到這一點永遠也不會受人尊重。自己對別人有點好便念念不忘,走著坐著都想得到別人的回報,一旦別人沒有反應,便滿腹牢騷,甚至懷恨在心,以為別人忘恩負義,過河折橋,時間久了矛盾、紛爭也就由此而生。同時也因為自己狹隘的心胸,使自己的威信從此也大打折扣,這樣的人永遠不會受人敬重。
留有餘地,適當地保持距離,因為彼此心靈都需要一點空間。如果你想幫助別人,而且想和別人維持長久的關係,那麼不妨適當地給別人一個機會,讓別人有所回報,不至於因為內心的壓力而疏遠了雙方的關係。而“過度投資”,不給對方喘息的機會,就會讓對方的心靈窒息。留有餘地,彼此才能自由暢快地呼吸。
回覆列表
或許你以前就是一個壞人,負面的歷史太多,沒有人信任你和看得起你,所以你現在要做好,必須付出幾倍的努力來贏的尊重,而不是一味的問為什麼?想想你的過去,想想你為人處世的方法?想想你辦事情的方式,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如果怨天尤人,那麼你永遠都不會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