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什麼幫李自成的那幫人那麼差?
9
回覆列表
  • 1 # 春日卉木9

    李自成起義軍前期戰鬥力差點,因為是饑民多。後期戰鬥力應該不差,一片石之戰,如果拋開關寧軍,一開始大順軍和清軍交戰,那戰局走勢就不一定了。一片石之中正史記載大順軍8萬,關寧軍5萬,清軍約14萬傾巢出動。就這還讓李自成回到北京,可見此時大順軍實力不低。清史對於八旗兵在一片石損失情況記載不詳,應該是感覺當時的大順軍戰鬥力不低,採取尾隨推進,沒有決心打掉對手。

    至於幫李自成為什麼差,也不盡然。李自成戰略上的失誤是致命的,全域性意識太差,他不瞭解崇禎和多爾袞。如果他把打敗滿清當做後期最主要的目標,就應該先打東南方,取得江浙財富和物資。最後集中兵力拿下北京,出關與清軍決戰是可以取勝的。

  • 2 # 璽言春秋

    應該說明末農民起義軍的戰力一直都不是很強,因為直到明朝滅亡的前夕李自成部農民軍和張獻忠部農民軍才初步完成了從流寇到正規軍的轉變。之所以最後農民起義軍能發展壯大主要還是得益於楊嗣昌大學士。

    楊嗣昌在被崇禎皇帝重用後,一口氣向崇禎皇帝提出了三條重大的戰略建議。

    1、與清議和,集中全力對付國內的問題;2、四正六隅,對流民軍採取天羅地網、十面埋伏的戰略,希望畢其功於一役;3、增兵加餉,以保證四正六隅戰略的實施。聽到這幾條建議後,崇禎皇帝只有一個反應‘恨用卿晚’。既然如此,那就趕緊開始實施吧。這幾條大部分朝廷內都沒有問題,只是這加餉的方式上?引起了大家的熱烈討論。之前在軍費不足的時候,朝廷也會臨時加徵。只是在楊嗣昌之前,朝廷採取的方式是:在這之前朝廷採取盧象升的建議,只對全國範圍內納糧在五兩銀子以上的大戶加徵,這個方法稱之為因糧。應該說,盧象升這個建議是充分的考慮了當時帝國的實際情況而制定的。在這個災荒頻仍,兵連禍結的年代,農民能保證自己家庭的溫飽就已經不錯了。如果再向他們加徵,一旦被逼到山窮水盡,那麼對朝廷來說無疑是一場巨大的災難。而那些納糧在五兩銀子以上的戶,顯然對災害與危機的抵抗能力要強的多。加徵一些對於他們來說只是存糧賬目上的數字加減而已,即使會有不滿,也不至於投敵叛國。但楊嗣昌卻說,因糧法弊端很大,有奸人分散土地,故意逃避加稅那朝廷還怎麼如期收到加徵的糧餉。不能如期收到加徵的糧餉,兵力不夠,這十面大網就不牢固,就會面臨再一次的失敗。所以必須改因糧為均輸,就是全天下,不管納糧多少都得加徵。真是不可理喻,要知道納糧多的戶們要遠比普通的帝國子民有更多的方式逃避加徵,本來他們所擁有的就更多,一旦他們逃避了,那加到帝國普通子民身上的擔子要更加重的多。因為這些糧食對於這些人來講可不是賬戶上數字,而是能決定著每一個家庭成員的生命。如此以來,雖然在軍事上能取得暫時的勝利,但大量被逼的走投無路的農民卻能為起義的大火提供無窮無盡的能源。楊嗣昌此舉無異於抱薪救火,大量的‘木柴’壓上去雖然暫時看起來,火勢小了,但之後必將更猛烈的燃燒。用人不疑的崇禎皇帝很快就接受了這個漏洞百出的解釋,詔告天下改因糧為均輸,暫累吾民一年。從做出這個政策的調整,就決定了崇禎要再一次食言自肥了。為什麼說這個政策的調整將崇禎推進了萬劫不復的深淵?因為我們看在這以後明朝的農民起義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也可以說這件事是明朝農民起義由弱勢到強大的一個分水嶺。靠著軍事上的優勢,明朝數次差一點就撲滅了這場農民起義的熊熊烈火。可每一次都因為那一點火星,又燃燒的比之前更為猛烈。就在這惡性的迴圈、反覆之中,明朝走向了滅亡。。。。。。

  • 3 # 武當派梯雲縱

    農民起義軍很少有能成功推翻帝國的時候,但是農民軍中必須的一點就是要有謀士,這個非常的重要,歷代起義軍帳下有謀士的,一般都成功了。例如劉邦入秦地,謀士建議不動普通百姓,不搶財務,不燒秦城,最後奠定了能取天下的群眾基礎,朱元璋起義軍有了謀士胡惟庸等人的大力支援,從其他農民軍首領中脫穎而出。

    反觀明末張獻忠李自成,一路燒殺搶掠,張獻忠甚至把川蜀地區的人屠殺殆盡,這樣不得民心的做法,首先就是失敗的基礎,另一方面又與明朝最精銳邊防軍關寧鐵騎作戰,李自成本身號稱的30萬大軍,實際能稱為他自己精銳部隊不過8萬左右,其他都是隨勢而起的烏合之眾,一旦遭遇失敗,邊做鳥獸散這是其二,其三就是沒有後方基礎,後方沒有根據地,一旦軍事失敗,所謂的江山易主很快,三條綜合,相對於全民皆兵的滿族軍隊,李自成在歷史必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夢入神機的《佛本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