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wydsln

    我一直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上學前能有一個快樂的童年,而且我們始終堅信在漫漫人生路上,我們所經歷的一定不是一場短跑,而是持久的馬拉松賽。

    當別人家的孩子都已經是吹拉彈唱樣樣精通、詩詞歌賦無一不會的時候,我家的那個臭小子認識的漢字卻是極為有限的。當我們身邊的家長們都汲汲於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的時候,我們也從未糾結於是我家那小子能否贏在起跑線上。

    上小學後,他才開始接受學校教育,一切學習從零開始。起初的時候,我也會有一些惶恐,怕他會在和同學的比較中產生挫敗感。但事實證明,一切都是我多慮了,他依舊一如往昔地正常、快樂地成長著。

    一天,他很開心地回來說:“媽媽,我今天認識了很多字呢!”“是嗎?”“是這樣的,我們今天學的是課文是《日月明》,所以就認識了很多漢字呀!”聽他這樣說,我有點狐疑了,便問:“為什麼學習《日月明》就會認識很多漢字呢?”“哈哈,你不懂了吧,因為這篇課文是認字口訣呀!”說著,他便開始大聲地背誦起了課文:“日月明,田力男。大小尖,小土塵。二人從,三人眾。雙木林,三木森……”

    背完後,他開心地說:“我是不是很厲害呢!認識了很多字哦!”“是很厲害,那我可要考考你了,‘眾’是什麼意思呢?”“這還用問嗎?當然是三個人嘍,不是說了嘛,‘三人眾’呀!”“這可不夠準確哦,應該是很多人的意思哦!而且它最早可不是簡單地指很多人呢!”

    聽到這個問題,小傢伙大聲地說:“媽媽,你別說了,我知道了,你聽我說的對不對哦。”“你說,他們是什麼人呢?”

    “媽媽,我們學了一首《憫農》詩,詩裡說:‘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田地裡勞作的農民伯伯就是那些沒有辦法躲避太陽的人。”

    聽完兒子的解釋,我不得不驚訝於孩子們對於事物認知的形象性,那些在地裡彎腰的、被烈日照射卻不能躲避的人,就是在田間勞動的農人的身影呀。其實,一直到今天,還是會有更多的普通人,他們為了生活在大太陽下面,還要繼續努力工作,就是為了自己平凡的人生能有一些收穫,我們都是這樣的普通人,都要在太陽下為自己的人生打拼、努力。

    所以,“眾”根據字源字形來解釋,它最初的意思應當是指那些被剝削的奴隸。

    在奴隸制社會時期,處於上層的奴隸畢竟是少數,而處於下層的奴隸則是成千上萬的,因而“眾”便有了一個意義,那就是——“多”。許慎《說文解字•㐺部》中說:“眾,多也。從㐺目。會意。”

    《長恨歌》中寫馬嵬兵變的時候,白居易說:“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據史料記載,在唐玄宗朝的時候,當時軍隊的建制是左右龍武軍和左右羽林軍,也就是說當時只有四軍。直到至德二載(757年)的時候,唐肅宗才再四軍的基礎上加了左右神武軍,方才有了六軍的建制。那白居易為何要寫“六軍不發無奈何”呢?

    在中國古代計數時,“三、六、九”不僅僅表示確數,更多時候是為了表示一種概數,以顯示數量的多。《國語•周語》說:“夫獸三為群,人三為眾,女三為粲。”也就是說,三隻獸在一起就可以稱之為群,三個人在一起就可以說是眾,三個女子在一起就是粲。

    白居易在詩歌中,為了體現一種“眾怒難犯”的感覺,便寫出了與歷史不同的表述,說“六軍不發無奈何”。而最終唐玄宗也不得不為了平息眾怒,殺了楊玉環,最終“宛轉蛾眉馬前死”了。

    天才詩人李白有一首《敬亭山》,寫自己與敬亭山的相對而視,表面上看來是那麼地脈脈含情,極具溫情:“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在文字的背後,卻凸顯了李白如同被“眾鳥”拋棄的敬亭山,是那麼的淒涼與孤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秋葵種植季節是什麼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