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如如菊

    人在大悟的時候才能心靜如水(悟了佛性即有情,無情的空性),當我們明白了五蘊皆空(色受想行識)才能不執著分別一切,才能不起心動念,才能達到心靜如水。

    萬法皆空(空無自性),萬法都是緣起法,緣生緣滅。自性本空,你追求什麼呢?萬法皆不可得,也無所得,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啊(如果有所得,那我們死的時候應該能帶走一切啊),萬法皆可用,不可得。什麼都空,因果不空,千萬諸惡莫做,要眾善奉行。也不能住空,要離空離色,離有離無,離垢離淨,不起生滅心(有生就有滅,起滅心也是在生)佛說動念即乖,動念就錯,心就會起波瀾,心不動那來的波呢?

  • 2 # 紅葡萄藤藤

    心靜如水?

    那麼首先解釋一下這個詞的意思。

    如水?如哪裡的水?我們知道海洋有時候表面平靜,下面卻亂流湧動,一點都不平靜。完美的詮釋了,內心波濤洶湧,表面不動聲色。

    那麼海洋是如何做到的呢?

    那是海洋很深很大。下面的亂流對於我們來說很洶湧,對於它來說卻是小事。

    所以凡事看淡,自然可以做到心靜如水。

    不過海洋也不是時時都平靜,有時也會掀起滔天巨浪,釋放自己的怒火。

    所以心當如水。該怒則怒,該靜便靜。

  • 3 # 開眼明目

    什麼時候都可能。

    這是每個人自己說了算,不是說就像上學一樣,到了一個規定的時間點就算畢業了。這是我們每個人自己的事情,就像少年時代的風流韻事有必要讓其他人知道嗎?沒有。

    當你學會認得自己的“心”的時候,恭喜你做到了第一步。人們總是被現實生活中的因果報應所迷惑,卻很少能夠認真地想一想“我”在哪裡?其實這還算好的,更多的是當今的人們常常惦記別人怎麼看自己,卻很少去想自己怎麼看自己。當你對“我是誰”有了很清醒的認識後,便可以向下一步進行。

    世人為什麼難以獲得幸福?因為眾生執,執著的執。執則迷,迷則不悟,就是執迷不悟。唯有在認得“心”的基礎上,破執,才能有“心如止水”的心境。破執一共有三關,第一關——破我執。即不執著於“我”的主觀標準,不要:“我看見了呀”,“我親身經歷了呀”,想一想,這樣往往最後承擔麻煩的是不是我們自己?這是第一關,過了第一關,就是羅漢。第二關——破法執。破了我執之後,知道了“我”由法生,見到什麼就總是“法!法!法!”。這也不對,這就是對規律和客觀標準執著了。這是第二關,過了第二關,就是菩薩。第三關——破空執。即不執著於有或者沒有,有就是沒有,沒有就是有,有與沒有之間沒有分別心。過了第三關,就是佛。當然,很難。

    達到以上這兩點,首先認得“心”,其次破執,便可擁有心如止水的心境。

    抗日戰爭時期,一隊日本兵進入一座禪院。進到大堂,見住持端坐在那裡坐禪。日本兵拿槍管頂著大師的腦袋,問他:“我現在就可以殺死你,你怕不怕?!”大師鎮靜地說:“如果因緣註定你不會殺死我,我不害怕。如果因緣註定你會殺死我,我更不怕。”日本兵見大師在這種情況下如此鎮定,使勁鞠了一躬跑了出去。

    “佛法就在世間,修行就是生活”

  • 4 # 使用者白剛

    要做到心靜如水,就得克服浮躁的心理。不是指的沒有追求,而是不要把個人慾望看得太重。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凡事不必要爭個明白,金錢、名利和地位適當地得到滿足即可,過分地與別人追名奪利,身心俱疲,還容易得罪人!因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富有、別人貧困。這是人類的通病!我要追求學問,視金錢如糞土。古代陶淵明清高,一生不為三鬥米折腰。這種修心養性的行為值得我們學們!

  • 5 # 妙妙一角

    362

    如果真能做到無慾無求,應該可以做到心靜如水罷。

    現實生活中,誰又能真正做到無慾無求呢?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生活本身存在著各種不確定性,即使不為自己,也得為著這個家和家裡的親人們有所求罷。能做到的,也只是平和心態,儘可能不爭不搶不貪。

    當今社會喧囂浮躁,大多數人急功近利,分分鐘即可能將好不容易平靜下來的心境給攪亂了。作為單體的人,我們沒有辦法改變環境,只能改變自己,營造一種寧靜的心態。心靜是一種思想境界,一種排除各種紛擾的內在定力。

    隨遇而安吧,把心態調整到一個高度,以一種恬淡的胸懷包容一切。靜下心來細細體味生活中的甘甜,才能享受到生活的幸福,才能感受到愜意和精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米MAX3的螢幕傷眼嗎?1500元入手合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