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澡雪堂主談修心
-
2 # 君玖渦
我覺得總結一句話其實就是,論我與世間萬物的關係吧!一句話“為物所役,苦不堪言;馭物為我,妙不可言!”是不是聖人的境界!聖人的境界分為兩種吧,一種可能是道法自然,自然派,與天地合二為一,身化自然頂級的大能者!第二種,就是掌控萬物的那種,有些小說不是說,規則嘛,世界法則應該是這樣!科學也算是一種規則!神學算命,風水這是玄學!科學的盡頭是神學嘛!那句話的意思,個人理解,如果追求某種東西,太過極端,就相當於,你被一種事物,所奴役,就會苦不堪言!馭物為我,意思就是把這種東西為我所用,懂得ta是怎麼樣的一種存在,那麼那種感覺妙不可言!就是找到規則,擁有法則,適合自己的!剛開始,肯定是遵守規則,慢慢的,你摸索出了很多東西,如果能讓這種東西為你辦事,那麼你就感覺很美好!比如說錢吧,誰都追求,但是你不能成為金錢的奴隸,這樣就會苦不堪言,而是要做駕馭金錢的那個人,用金錢去辦事,這樣感覺就很好!剛開始弱小的時候,就先學習道理,長大了,力量強大了,就可以試著去做點什麼!
-
3 # 妙哉書道
“為物所役,苦不堪言;役物為我,妙不可言”這句話我個人理解是:當我們為外物而失去自我的時候,那麼自己就會想一具行屍走肉,沒有思想,苦不堪言;當我們能看透事物本質,善用其它事物為自身所用的時候,那麼才是真正的高境界。
其實說到底就是主動和被動的關係,當物質或者慾望控制著你的時候,那麼你就會覺得苦不堪言,相反當你能控制自己的慾望的時候,那麼你就是它的主人,不會被它影響你的情緒。
所以我認為能做到這一點的人,但是看透事物本質的人,或許做到這一定不一定能讓自己成為一個聖人,但是一定能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
這段話沒查到出處,大概是由《歸去來兮》之類的作品中發揮出來的,雖然有發揮的成分,但道理上是站得住的,大方向上並沒有錯,中國文化向來追求一種“和諧”,這種“和諧”是徹根徹底的,既包括了身心內外的和諧,也包括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這不是簡單的道理,也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境界。
對於這種境界的追求,我們的傳統教育自小就開始進行灌輸,象《千字文》中就講道“性靜情逸,心動神疲;守真志滿,逐物意移。”這都是中國古代最普通不過的啟蒙經典,我們的傳統教育,講求的是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對一個人的心性薰陶非常重視。
為物所役,苦不堪言。這是肯定的,這裡的“役”就是控制、駕馭的意思,“為物所役”就是人被物質控制了,實際上不是人被物質控制了,而是說人的慾望失控了,我們被自己的慾望控制了,這樣講才對。
人的慾望,就象是古希臘傳說中的“潘多拉魔盒”,一旦開啟,後果就難以收拾,有個成語叫“慾壑難填”,人的慾望是無窮的,一旦被慾望控制,就等於掉入了萬丈深淵,被它驅使,永遠停不下來,真的是痛苦不堪。
我們的傳統文化早就關注到了這一點,所以一開始就非常注重與慾望的對抗,上面所引《千字文》中的內容,就是自小對這種對抗能力的培養。
我們的很多經典,都可以找到與慾望對抗的痕跡,比如《論語.學而篇》中孔子講“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還有《道德經》第十九章中老子講道“少私寡慾,見素抱樸,絕學無憂。”都是講的這方面的內容。
役物為我,妙不可言。如果我們戰勝了慾望,不被它驅使,反而能夠合理的對它加以管理,這在我們的文化中,就叫做解脫,還有的叫逍遙,還有的叫自在等等,意思就是說,只有戰勝了慾望,我們才等於真正成為了自己的主人。
但要說這是聖人境界,恐怕還欠點火候,真正的聖人境界,是沒有任何慾望的,聖人的境界,是對慾望的徹底消除,而不是控制,佛家《楞嚴經》第二卷中提到: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故於是中,觀大觀小,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於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這才是真正的聖人境界,上面的“役物為我”中,還有一個“我”,要知道這個“我”才是一切慾望的根源,有“我”必有私,而“私”就是慾望,所以真正的聖人境界,是從根源上下手,直接釜底抽薪,把這個“我”給空掉,這才是一勞永逸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