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子衿書法

    魏碑是刀刻出來的,楷書是毛筆寫的。南方的碑如二爨,也是魏碑中的精品。並不是如大家所認為的魏碑都是在北方,而南方只有帖,沒有碑。

    在北方,同樣也有帖。北齊與北周,也是在北方建立起來的漢人政權,他們同樣重視帖學。實際上,就是純粹的鮮卑族統治的北魏,也是被漢文化所同化。在《張黑女碑》中,就是很明顯的具有南方氣息。

    刀刻的碑文,是帶有裝飾性雕琢的美化。用毛筆書寫,會很複雜。而使用如油畫筆,卻能夠描畫的如刀刻劍削般的方稜見角。我親眼所見過一個做美工宣傳的老師傅,用油漆刷子在牆壁上寫一米見方的大字,字型就是魏碑。其流暢的速度,讓人驚歎不已!

    魏碑的體態雖多,但是優秀的作品並不多。而且總的數量也遠遠不及字帖。書法本身是毛筆所寫,要學習書法的話,還是應該選擇帖學。魏碑作為一種欣賞性的藝術,當然有其欣賞的價值。但是要分清楚常態的書寫和碑刻,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工具所為。如果北朝時的人平時也如碑文上的寫法,就是在倒退。楷書經過了整個晉代的發展,已經相當的成熟,字型的演變,也是以便於書寫而進行的。不可能會由簡便返回繁碩。因為書法在古人是實用,不是我們現在這樣用來欣賞,想怎麼複雜就怎麼複雜。北方和南方,他們的文字都是漢字,實施的教育也是漢文化。政令的頒佈,同樣也是漢字。寫過魏碑的人都知道,它的書寫要比楷書複雜。從實用的角度來分析,它不會是那個時期的日常書寫體。而是專用於刻石的,帶有美化的刻字。

  • 2 # 山南一筆書法

    這方面專業人士很多,古人不見今,今日照古人、具體的界定成型與過程在史上則是一個“系”,互為關係依附,回覆中的朋友們都是高手了,或就百度中也方便,中國不缺的是才人。

  • 3 # 老閒事主任

    歷史問題不好界定,如果上述問題成立,或者象有的人說是鮮卑人學漢字所致,哪我反問一句,魏碑的書法人難道都是鮮卑族人?

    我覺得一個可能是這與當朝帝國提倡的官文有一定的關係。但是北魏的官文字樣是什麼樣咱不見過。另一個原因可能和刻碑有關,魏碑這種字可能便於雕刻,大家都跟風摹仿,便形成了一道風景,但在西安碑林有許多魏碑刻在關中道出土,魏書普及到這種效果,面積這麼廣,讓人難以置信,還是留給歷史學家去研究吧。

  • 4 # 師範小王子

    謝邀。當然不是。楷書在漢末已經形成。我們看鐘繇的楷書與今人已無大異。王羲之在楷書上還向鍾繇學習呢。南北朝時期,南朝受晉之餘緒影響較大,禁碑之風尚有影響,所以留下的碑版較少而留下的墨跡較多。碑版以二爨最出名。北朝留下的石刻最多,包括碑碣、造像記、摩崖、墓誌。這些通稱為“北碑”,其書體被稱作魏體(因北魏而得名)。魏體是向楷書過渡的字型,是不成熟的楷書。有人說因地處偏遠,楷書在民間還未推開。也有的說根據還未刻完的原石,朱墨字跡比較溫潤,而刻出來的就顯方峻。與刻工鑿刻簡化有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焚香”的詩句有哪些?